文档详情

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1.docx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53KB
约8页
文档ID:547029327
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1.docx_第1页
1/8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上海市进才中学 金人俊教学目标:1.分析白莽、柔石人物形象,理解五烈士的“初心”,感受作者悲愤2.理解写作意图,学习烈士牢记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教学重点:“白莽”、“柔石”人物分析,理解先烈的初心,感受作者的悲愤之情教学难点:1.柔石“迂”的内涵理解2.写作意图的理解本文写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是鲁迅为记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鲁迅主要回忆了自己与柔石、白莽交往的诸多日常小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富有鲜明个性的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烈士的形象鲜明而具体,学生只有心中,眼中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人,才可能与作品作进一步交流,以至有感而发,体味到“这一篇”的独特,所以,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把握烈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在隐晦曲折的叙述中感受到文中所寄寓的悲愤之情,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本文“忘却”二字的深刻内涵,领会鲁迅寄寓其中的“韧”的战斗精神本文是高一(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类需要理想,理想使人崇高”的主题来组织课文教学中也要联系当下,引导学生思考此文的现实意义,记念烈士,不忘初心,为追求理想和捍卫真理而努力预习作业:结合文中鲁迅和白莽(殷夫)、柔石交往的,给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或场景描写,概括白莽和柔石的人物特点。

导入:每逢清明,我们除了记念自己已故的家人和祖先外,还应该记念哪些人呢?——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先烈的理想和初心跨越时代、照耀当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来缅怀五位革命青年作家一、感受悲愤、引出关于人物的主问题五个青年作家是:白莽、柔石、冯铿、胡也频、李伟森板书)1931年2月7——8日被国名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此文是鲁迅先生在他们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写的,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两年以后才写文章记念?”其实,鲁迅早在他们遇难时就写过文章,还写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在本文第四部里也提到: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qiè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zī衣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鲁迅怎样的情感?(悲愤 忍 怒)追问,更大的悲愤在哪里?(无写出)当时报章有没有报道五位青年作家被杀的事?(不敢、不愿,不屑,还有就是隐约其辞)这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黑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有多么悲愤,他在文中反复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那么,我们在感受鲁迅“悲愤”的同时,不禁要思考:这些青年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鲁迅要称呼他们是中国的好青年?(中国的好青年 板书)二、“白莽”人物分析 感受悲愤五个青年作家详写白莽和柔石,我们就来看看鲁迅笔下的白莽和柔石到底是怎样的中国好青年1.鲁迅先写白莽,首先引用了一段林莽所写的《白莽印象记》鲁迅说里面有些是不确实的,如白莽并没有这么高傲那么,什么内容是确实的?(译彼得菲的诗 跑路 又被捕)2.这些内容在后文有没有再提到?(多次提到彼得菲:曲译,格言第三次见面:被捕出狱,才告诉我他是革命者)3.鲁迅为什么要反复提到彼得菲这个人和白莽作为革命者被捕的事?(反复提到彼得菲抓住“国民”和“民众”;格言,反复提到白莽作为革命者被捕:“才”,“又”,稍联系白莽和哥哥1.逐步凸显白莽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执着,反抗专制,热爱祖国、争取自由,矢志不渝4.内容虽然被多次重复,但是每次都写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2.国名党高压政策,不得不这样写,“在刚开头又煞了尾”的反复中又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悲愤三、“柔石”人物分析 感受悲愤五个青年作家中鲁迅和谁的感情最好?柔石,惟一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过渡)1.鲁迅主要写了柔石哪些事情或细节?你们觉得柔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人说一点,不要重复联系预习作业)2.为什么鲁迅用“硬气和迂”来概括柔石?(如何理解“硬气”和“迂”)(结合下面具体问题讨论):迂如①柔石和女性朋友走路隔三、四尺这是不是思想保守、古板落后?旧道德就是封建道德,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然而,柔石终于敢和女性的朋友走路了,这在旧道德家看来是要受到指责的,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新道德家来说,柔石走路竟然要和女性朋友隔了三四尺,也会觉得他这样做太迂腐所以,柔石的“迂”不是思想保守、古板落后而是无论从旧道德和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柔石的这一做法恰恰可以看出他太忠厚老实了这样极为忠厚老实的人却被一贯以道德自居的反动派残酷杀害,怎不令人悲愤②无论办朝花社还是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做大部头的小说,理想碰订子,柔石却都坚持做下去,这是不是固执呢?柔石的“迂”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固执而是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作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绝不苟且,不忘初心③面对“人心惟危”的社会或是严酷的官场,柔石都相信人们是好的,这是不是不合时宜?柔石的“迂”是单纯善良也暗示了他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

面对这样单纯,善良,鲁迅十分痛惜,柔石这样好的青年却生在这样黑暗的世道,竟然被残酷地杀害小结:文中的“迂”内涵丰富 “迂”不单单是忠厚老实,善良而且还有一股硬气,“迂”和“硬“融为一体,就好像“柔”和“石”一样硬(可能学生在前面讲到,适时而变)怎么由柔石想到方孝孺?(柔石和方孝孺有何相似点?这样写有何用意?)(坚持:认定真理,宁折不弯被害:诛十族,中十弹,残暴之极悲愤)四、由人物、悲愤引出写作意图,思考现实意义鲁迅对这些青年饱含着深情,不单单是白莽和柔石,回到开头问题:鲁迅为什么称这些年青人是中国的好青年?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里,那样一个禁锢得像铁屋子一样的时代里,这些青年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鲁迅之所以称他们是中国的好青年,因为在鲁迅的眼里,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板书)鲁迅怎么会忘记他们?那为什么题目中说“忘却”?(1.让人们不要忘记2.对鲁迅而言,忘却是要把悲哀暂时搁置,以更有意义的战斗来记念这些中国的好青年今天我们来缅怀先烈,我们怎么做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好青年呢?牢记理想,不忘初心其实,先烈离我们并不远,白莽和胡也频曾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同学们可以抽空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那些曾经为新中国成立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作业:“左联”五烈士的白莽和胡也频曾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在烈士逝世90周年之际,浦东中学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请以此主题为烈士创作一首小诗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 悲愤 反抗专制 白莽 中 热爱祖国(民众) 中牢记 理想 柔石 国 争取自由 国冯铿 好 矢志不渝 的不忘 初心 胡也频 青 坚定执着 脊 李伟僧森 年 宁折不弯 梁 善良淳朴 损己利人 战斗附:《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关预习补充资料别了,哥哥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别了,哥哥》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之际,是一首纪实性诗作。

殷夫自幼聪慧颖悟,在家排行最末,备受宠爱因少年丧父,长他15岁的大哥给予其父辈般的照应呵护他勤奋好学,擅于诗文,为了让他学业有成,光耀门楣,1924年大哥送他赴上海求学大哥嘱咐他“专心念书,别管闲事”,但他很快就违背了大哥的告诫,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囚禁三月,险遭枪决当时他大哥担任蒋介石总司令参谋处处长,利用这一关系,得以开释殷夫出狱后,大哥一直把他软禁在身边,不断督促他专心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同济大学当时的同济大学是德国开办的一所贵族学校大哥希望通过西方贵族式教育感化殷夫大哥出国前夕,再三叮嘱他,要安分守己,好好读书,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德国深造并嘱咐妻子,千万别让殷夫出去“惹事生非”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革命活动又一次被捕大嫂闻讯后,急忙托人将他保释出来,带回老家大哥曾力图以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模式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对真理的渴求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使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路1929年夏,殷夫在组织丝厂工人罢工斗争中又一次被捕他没有告诉家里,自己设法出狱了得知殷夫数次被捕,处境艰险,大哥又气又急1930年春,殷夫收到大哥寄来的一封措词强硬、威严的“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

殷夫再次以《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来阐明自己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信中写道:“我和你相互间的系带已完全割断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的任何妥协、任何调和,是万万不可能的了……只因为我和你是两个阶级的成员了我们的阶级和你们的阶级已没有协调的可能,我和你也只有在兄弟地位上愈离愈远,在敌人地位上愈接愈近的了他的诗永远活着 ——读《裴多菲传》一越入老境,越感到时序匆匆这是我们从书架上取下《裴多菲传》时,最先感触到的我们最初知道裴多菲,是初中语文课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时,从文中引述的白莽在德文版《彼得斐诗集》(现通译裴多菲)中那首Wahlspruch(《格言》)旁,手书的四行译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