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拜伦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oc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50KB
约8页
文档ID:546827079
拜伦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oc_第1页
1/8

拜伦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唐璜》为例Byrons Inheritance of and Innovation to Western Traditions of Narrative Poetry【内容提要】 拜伦诗歌中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技巧高,其诗歌中夹叙夹议的方式、写景加抒情的成分、明显的讽刺意味以及对口语化的伸缩性较大的意大利八行体的创造性运用等特点,均使诗人成为西方叙事诗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家,在西方叙事诗史乃至世界叙事诗史上拥有自己独特而崇高的地位拜伦的代表作《唐璜》最能说明诗人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关 键 词】叙事诗传统/《唐璜》叙述声音/时序/时间观从《荷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神曲》到《失乐园》,西方叙事诗史见证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在人们认为叙事诗日渐式微,小说日益兴起的18、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横空出世,他们的多部叙事诗作品如群星般璀璨,其中,拜伦又因其影响之大而尤为瞩目拜伦的叙事诗不仅对普希金、巴尔扎克、奥斯丁、薇拉凯瑟、奥登、库切、巴赫金等一大批作家和文论家,而且对尼采、德拉克洛瓦、罗伯特舒曼等哲学家、画家、音乐家产生了实际的、深远的影响。

拜伦诗歌中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技巧高,其诗歌中夹叙夹议的方式、写景加抒情的成分、明显的讽刺意味以及对口语化的伸缩性较大的意大利八行体的创造性运用等特点,均使诗人成为西方叙事诗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家,在西方叙事诗史乃至世界叙事诗史上拥有自己独特而崇高的地位本文拟以拜伦的代表作《唐璜》为例,来说明诗人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一、从抒情到叙事的转向拜伦的《想从前我们俩分手》、《雅典的少女》和《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抒情诗已广为传唱,他的抒情诗也分别被收录在《闲散的时光》(1802-1807)、《随感》(1807-1814)、《希伯来歌曲》(1814-1815)、《家室篇》(1816)以及《随感》(1815-1824)等诗集中,抒情诗的创作贯穿了诗人的整个创作生涯即使在拜伦的讽刺诗和叙事诗等诗歌体裁的创作中,也不乏精彩的抒情片段,但抒情诗并非拜伦诗歌作品最精华的部分在《简明剑桥英国文学简史》中,关于拜伦有如下一段评语:只是在纯抒情诗方面,拜伦稍见逊色;所以读者不应从选本中去了解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审判的幻景》和《唐璜》这三部诗集就足以使任何有鉴赏力的读者深信:拜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世界永远需要这样一位诗人去嘲笑那卑鄙的事物,并且激励那高尚的事物。

[1](P17)这不仅是对拜伦叙事诗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诗人社会关怀的褒奖纵观拜伦的诗歌创作历程,其中经历了从抒情到叙事的转向,确切地说,是从抒情诗到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讽刺于一体的叙事诗的转向这一转向应当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诗歌史方面的原因,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由来已久,抒情诗总体来说为诗人们和文论家们所忽视在各种诗歌类型中,抒情诗一直被当作微不足道的一种而置于不顾,人们认为抒情诗缺乏气势,也产生不了有益于人的效果,它的题材主要只是作者的自我感受,代替不了其它诗歌成分[2](P126-127)尽管气势宏大的抒情诗曾时来运转,但在地位上仍然没有超越过叙事诗此外,通过对西方拜伦研究状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对拜伦抒情诗的研究只占到其中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批评家们对拜伦的抒情诗给予的关注也远不如其叙事诗作品拜伦诗歌创作的叙事转向与诗人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其艺术技艺的成熟也是息息相关的1807年,拜伦的第一本抒情诗集《闲散的时光》出版了,不久就遭到英国文坛权威杂志《爱丁堡评论》载文的猛烈攻击对于此次失败的原因,拜伦的结论之一便是情诗最易招致反对盛怒之下的拜伦开始刻苦研习德莱顿和蒲柏的讽刺诗,预备以撼世的长篇力作来取代抒情短诗,以还击《爱丁堡评论》对他的无情嘲讽。

1809年出版的《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便是拜伦两年来卧薪尝胆的成果自此,拜伦在英国诗坛上锋芒初露1812年,《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的出版让拜伦一夜成名,很快他便享誉全欧;之后三年间,拜伦的《东方故事诗》相继问世,其重版之频、销量之大,令世人震惊;1819年至1824年间,《唐璜》各章节相继出版,这是一部兼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与讽刺为一体的叙事诗,作为拜伦诗歌的巅峰之作,全面展示了拜伦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技艺拜伦有意要在《唐璜》中一反惯例,创作出超越前人的史诗性叙事诗作,诚如诗中所说:史诗的叙述法通常就是这样,但我却要从头说起,一反惯例;我的布局规定有严格的章法,若竟胡乱穿插,岂不坏了规矩?[3](P14)读过《唐璜》之后,我们不能不承认:拜伦的诗歌叙事艺术确定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然,《唐璜》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拜伦人生经验和艺术修养都日臻成熟的结果在人生经验方面,主要有两点:第一,《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让拜伦一夜成名,在英国社交界红极一时,后因叛逆激烈的言行和私生活上的问题受其政敌的攻击,拜伦愤然离国从比利时到瑞士、从米兰到威尼斯再到拉文纳、从费拉拉到佛罗伦萨再到罗马正是这样的亲身游历为拜伦叙事诗中的写景和游记成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生活的变故也让拜伦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二,拜伦在意大利参加了烧炭党人的地下抗奥活动,因此,对英国上层社会的炎凉世态和欧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有了亲身的体会正是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拜伦才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守财奴嘴脸及其对他国政治的粗暴干预,才能对英国上流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真实面目,做出那样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也才能对意大利和希腊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的命运给予那样深切的同情和关怀拜伦在给穆尔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生活在社会的熔炉旁,就不可避免地受其热能与蒸汽的影响我就曾受过这种影响,并且非常大,足以给我整个未来的生活打上印记[4](P251)社会对拜伦的人生,包括其写作生涯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在艺术修养方面,王佐良认为:拜伦写作《唐璜》时,已从初期的抒情诗、故事诗、记游诗、诗剧进到讽刺诗,风格也从绚烂归于平易,能够写得得心应手了[3](前言)笔者以为,在《唐璜》创作期间,尽管拜伦也在尝试其他类型的诗歌,并完成了多部历史剧、诗剧和讽刺诗,但拜伦从未放弃他对叙事诗的偏好,而作为集拜伦诗艺之大成的叙事诗《唐璜》显然成为拜伦后期诗歌创作的重心,这一阶段的创作不是单纯的讽刺诗所能代表的。

此外,拜伦诗歌创作的转向也是单纯的抒情诗已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这一客观事实所致对于抒情诗的这一缺陷,长期以来,批评家们达成了共识,包括挽歌、歌谣、十四行诗和颂诗在内的抒情诗体,与叙述体和戏剧体不同,大多不具备人物、情节等成分,因为根据常见的模仿即镜子的观点,这些成分都是对作者心外的人和事的描摹[2](P126)而绝大部分抒情诗都是用第一人称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其抒发者最易沦为诗人本人,这种为了迎合某种抒情需要而制作的东西[2](P126)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批评家多以为抒情诗不过是想象的产物[2](P127),它题材有限,难以再现客观事实因此,要摹写重大历史时期的欧洲社会,单纯的抒情体必然要让位于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与讽刺于一体的叙事诗,在拜伦诗歌叙事转向的实现过程中,诗人在各种诗歌体裁中游刃有余,最终创作出了《唐璜》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鸿篇巨制二、普通的英雄,不凡的诗歌技艺叙事诗,尤其是史诗,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重大的题材必不可少传统的叙事诗多涉及波澜壮阔的战争、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兴起、天地宇宙、人类的原初等拜伦叙事诗的题材来源既包括神话、历史、传说或前人文学作品之类的传统情节,也浸润着个人的主观体验。

这并非是拜伦的独创,但丁的《神曲》就融入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其宗教和爱国热情,弥尔顿的《失乐园》也融入了从清教时期向奥古斯都古典主义时期过渡时诗人自身坎坷的经历和遭遇伊恩P瓦特在其《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中,谈到了小说与先前文学形式的一个重大差异:笛福和理查逊作品的情节来源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等人,即取自神话、历史、传说或先前的文学作品之类传统的情节在瓦特看来: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种用个人经验取代集体的传统作为现实的最权威的仲裁者的趋势也在日益增长[5](P7)拜伦正是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个人的体验他对传统题材的借用也打破常规、富有创意,所以其诗的题材和风格可谓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唐璜》的故事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出生于西班牙的加地斯城,与丈夫分居的母亲独自抚养他唐璜对传统的道德观不屑,16岁时便与母亲的朋友一已婚贵族少妇发生感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家丑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唐璜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到希腊一海岛,幸为海盗兰勃洛的女儿海黛所救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唐璜和海黛如胶似漆、大摆宴席欢庆之时,海盗归来了。

结果,唐璜被砍伤,并被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售卖,后被买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王妃为唐璜的美貌所动,正在调情之时,苏丹驾到唐璜与其他宫女被逐出王宫,因铺位不够,晚上他同一个宫女睡在一起王妃知晓后,妒火中烧,下令将他和宫女抛到密道中的小船上,让他们流出博斯普鲁斯海峡去拜伦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故事发展至此,一个接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接踵而至,可谓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那就是:《唐璜》包含了人类生活中各种奇异的矛盾的表现,每一种矛盾又作出了其最极端的发展[6](P123)从唐璜与朱丽亚恋情的发展到败露,从惊心动魄的海上历险记到海岛获救,从海岛生死恋的缠绵悱恻到兰勃洛的棒打鸳鸯,从奇异旖旎的东方风情到残酷的俄土战争故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拜伦非凡想象力的牵引下,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而读者在心理上仿佛乘上过山车一般,在巅峰和峡谷间穿梭从西班牙到土耳其再到俄国,又从俄国经波兰、德国、荷兰再到英国,随着唐璜的踪迹,欧洲广大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巨大画卷便展现在读者面前,难怪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7](P8)。

王统照也曾高度评价拜伦诗歌作品的活力:他能使已死去的人物、风景、事实,重复跃然再生于其笔尖之下,随其丰富的情绪而哀、而乐[8](P221)《唐璜》题材之广博、叙事能力之高超、感染力之深厚使这部作品经久不衰,赢得了世代的普遍赞誉传统史诗往往由英雄入诗,尤其是民间史诗,其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具有非凡能力的英雄,这也是此类作品被称作英雄史诗的缘故英雄史诗中的主人公是人类力量的集中代表[9](P80);作品的结局一般是英雄的死,但那死是悲壮的,不是悲观的[9](P80)英雄的精神其实就是民族的精神[9](P80),在这样的英雄人物面前,读者不禁感怀自身形象的渺小可以说,传统史诗中的英雄是人为拔高了的英雄,他是集体的代言、民族的象征文学史上以唐璜为主人公的作品有不少,从中也演绎出了一系列面貌各异的唐璜形象唐璜的原型是传说中一个生活在14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一个风流不羁的浪荡子拜伦笔下的唐璜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唐璜,拜伦以自身为原型,将自身的学识、见闻、体验和想象统统倾注到唐璜这一形象的塑造中,赋予该形象以崭新的意义尽管不具备通常谓之英雄的种种特质,但唐璜就是拜伦眼中的英雄在《唐璜》的开篇章节中,拜伦谈到了以唐璜为英雄入诗的由来。

在这里,诗人追古溯今,讽刺了英、法历史上追名逐利、甚至臭名昭著的假英雄;而真英雄又因不能在诗篇里留辉,有如过眼烟云因此,在诗人看来,唐璜就成了合适的英雄人选而被写入诗中拜伦笔下的唐璜不同于以往史诗中的英雄,他不是受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驱使而又不失个性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也不是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一往无前的埃涅阿斯,他并非基督教人文主义滋养下追求完美人格和人性的诗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