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673164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摘要11.2 编制依据2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4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52.1建设背景5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6第三章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103.1自然条件103.2社会经济条件113.3土地资源条件123.4劳力资源条件123.5交通、信息条件123.6建设单位情况分析123.7森林资源条件133.8区域优势及政策导向133.9存在的问题分析14第四章 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174.1指导思想174.2建设原则174.3建设目标18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205.1 建设任务和规模205.2建设期限205.3项目建设技术方案21第六章 项目

2、建设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366.1安全生产366.2环境保护36第七章 项目建设招标方案387.1招标范围387.2招标组织形式387.3招标方式38第八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398.1投资概算398.2资金来源41第九章 效益分析429.1经济效益429.2生态效益459.3社会效益52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5310.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5310.2 管理模式5410.3 管理措施5410.4 技术培训5610.5 劳动保护5712附件5712.1附表5760第一章总论1.1项目摘要1.1.1项目名称:*市*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1.1.2项目性质:新建1.1.3项目类型: 环境保护1.

3、1.4项目管理单位:*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林业局1.1.5项目实施单位:*区林业局、*区发改局1.1.6建设地点:*区*林场、*林场、*林场、*林场、*林场、*林场、*林场、*镇、*镇、*镇、*镇、*镇和*乡。1.1.7项目建设规模与实施内容:1.1.7.1 生态公益林营造:(1)完成*山外缘荒山造林12万亩;(2)*河源头及两岸(*河源头2km范围,两岸第一层山脊或1km范围)绿化8万亩;(3)封山育林10万亩。1.1.7.2 退化植被更新与恢复:对现有林分质量低,木本植被退化或林木盖度达不到成林要求的林地进行更新与恢复造林,建设规模15万亩。1.1.7.3 经济林工程:沿*河两岸发

4、展枸杞及特色杏、苹果、梨5万亩。1.1.7.4 种苗工程:改建种苗基地1200亩。1.1.7.5 贫困国有林场改造:新建改建贫困国有林场办公用房2000m2。1.1.7.6 护林防火:修建林区道路320km。1.1.8项目建设期限:10年(2011年2020年)1.1.9项目建设资金:项目建设总投资10870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支持100000万元, 地方财政自筹资金8700万元1.10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0%,将构成*南部地区重要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不仅对*市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对*南部山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1.

5、2 编制依据:1.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1.2.2*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2.5退耕还林条例1.2.6*大*生态经济圈总体规划1.2.7国家造林作业规划设计规程(LY/T1607-2003)和造林技术规程(TY/T1607-2003)1.2.8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DB/6400B61-3-86)和*山土石山区造林技术规程(DB/64T203-1998)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1 技术指标1.3.1.1 技术引进: 引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造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KZ

6、952-J1-219)1项。1.3.1.2 造林技术指标人工造林密度:生态公益林:167株/亩 经济林:111株/亩封山育林补植密度:80株/亩1.3.1.3 生态环境指标林地调节水量:有林地:100 m3.a-1.hm-2 灌木林地: 85 m3. hm-2.a-1土壤侵蚀模数:无林地:5500t. hm2. a-1;林地:2500t. hm2. a-1;林分年固碳量: 1.067t.hm-2.a-1;林分年释氧量: 2.856t.hm-2.a-11.3.2经济指标1.3.2.1人工造林经济指标苗木费:生态公益林1500元/亩,经济林2000元/亩;整地费:200元/亩;栽植费:100元/亩

7、;幼林抚育费:100元/亩;有害生物防治费:100元/亩;科技支撑费: 100元/亩1.3.2.2 财务指标项目建设总成本:8323万元/年;经营成本2600万元/年;投资利润率42.3%;投资回收期:7.9年;累计净现流量: 57035万元;财务累计净现值87583.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1.09%。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本项目符和*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区农业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该项目建设引进了西北水保所程积民先生的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在营造林工程建设方面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该项目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8、产业,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建成后,其经济效益可达到25800万元/年,涵养水源3333.3万 m3.a-1, 净化水质价值可达4000万元/年;保持水土10000t/年,保土育肥价值可达3500万元/年。对宁南山区及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都有十分重要作用。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建设背景 *南部山区(除*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地区,素有“苦瘠天下”之称。历年来,由于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基本沿用掠夺式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随着人口增长,植被缩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使原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

9、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愈来愈差,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余地愈来愈小。在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土地不断贫瘠化,干旱、风沙等灾害日趋频繁的影响下,农业生产更加低而不稳,生态、经济、人口三个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第一步必须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供给量,只要自然资源供给充足,经济发展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才能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当地各级组织带领广大群众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但成效却不尽人意。回顾和总结该地区几十年生态与经济建设发展历程,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资源

10、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使当地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规划,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生态问题中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解决生态问题,建立起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最终实现生态优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构建*南部生态屏障的需要本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和重建宁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宁南山区生态屏障。宁南山区的主要地形构架是*山及其余脉,这些山地与邻近区域相比,具有海拔高、降雨多、气温低、空气湿度大,自然植被相对较好,林业建设有一定基础,适宜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11、(草)等诸多优越条件。因此本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为依托,对*山主脉及其主要余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构筑一条纵贯宁南山区的绿色长廊,并以此为主体,与外围各县区的生态林体系连成一体,建立起*山地区完整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区属*山外缘区,恢复和重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是建设*南部生态屏障所必须的和最重要的。2.2.2项目建设是保护和发展*山区优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需要。*山素有“高原绿岛”之称,是*物种资源最富集的生物基因库。是天然的植物园,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其植被类型,既有水平地带性的森林、草原,又有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出现的低山草甸草原、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

12、矮林等组成的垂直植被景观。也是天然的动物园,有动物1400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200余种,脊椎动物200余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林麝、红腹锦鸡、勺鸡和金雕等等。同时,这里又是西北地区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有中药材资源700余种,占*中药材资源的2/3,有经济价值高、市场亟需、濒危紧缺药材如*山贝母、祖师麻、铁棒锤、黄芪、黄精、黄芩、水飞蓟等。*市*区位于*山东麓,全境属*山外缘区,该项目建设区属于*山主脉延展区,是黄河一级支流*河的发源地和主要汇水区。该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为*山区的各类动物季节性、生理性迁徙提拱广阔的空间,为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扩展奠定基础。因此,该项目建设是保

13、护和发展*山区优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需要。2.2.3项目建设是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需要研究结果表明*山外缘区域的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严重失衡,生态需求超过了生态供给,出现生态赤字,该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而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对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因此进行本项目建设是提高项目区生态承载力的需要。2.2.4项目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和宏伟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而宁南山

14、区农民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生活贫困、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和改善生态,提高生态承载力,才能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进行该项目建设,可大幅度增加区域植被覆盖率,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2.2.5项目建设是增加当地水资源存量的有效途径宁南山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为量少、质差、时空分布不均。其地表水资源仅6.59亿m3,其中苦咸水1.7亿m3。按2009年人口统计,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仅350m3左右,为自治区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的40%,全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的16%,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所必须的人均1000m3的临界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降雨量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加上主要河流源头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茹河、葫芦河等没有源头水补给,河道时常断流,成为典型的季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