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712024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建设实验方案 李小敏一、问题的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过去的思品教材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进行灌输,内容往往是高姿态的,呈现的事例大多是英雄伟人的事例。教材中德育口号很响,和时代挂钩、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轨的内容却涉及的很少,这就使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因此,我校开展了对“品德与社会高校课堂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是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有效实验,是推动品德社会课堂教学向焕发孩子生命意义的课堂发展的根本途径。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建立新型的

2、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教材观,凸现教育的民主、平等性和人文情怀。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儿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一种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文化状态,探索出一种适合品社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驾驭能力,最终获得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经验。三、理论依据1、立足课堂,让“品德与社会”生根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品德

3、与社会”教育话题。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人人都平等一课时,教师可有意识的给学生做一个不公平的行为,引发出关于不平等的话题,从而引起学生们对不平等问题更多的关注。展开讨论,进行深入辨析,从而增强学生的品德意识。2、影视熏陶,让“品德与社会”进入学生心灵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影视这种多纬度、立体化的传模式越来越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媒体,抛开空洞的说教,让“品德与社会”走入学生的心灵。3、阅读经典,发挥激励作用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从小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还能多接触一些社会知识,

4、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经典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4、走进生活,促进品德的形成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尽可能的选择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通过各种渠道,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变灌输式教育为体验式教育,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5、抓住契机,创设“品德与社会”教育情境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

5、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6、特长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正确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7、主题队会,交流完美品德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队会为形式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举行品德教育主题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彼此交流看法和感受,交流完美品德,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四、研究内容1对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

6、的研究,即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的成果如何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学生学习状态的融合。2如何进行教与学的策略研究,并总结出“了解-顺应-满足-提升”的品社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教师要注重自身问题意识、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反思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问题意识 1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长流水。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我认为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信息,要有对学生提问预设的能力。 2教师要先有问、会问。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多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师自己不会提问,学生也很难

7、有问题意识。 (二)教师要克服心理障碍 “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与异化,与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关。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漠视“问题意识”是因为存在下列心理障碍: 1.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师道尊严”影响,教师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角色,教师是先知先觉,甚至是真理。虽然近代教育对“师道尊严”进行了形式上的批判,但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它在教师心中的统治地位。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难度、速度、形式与方法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中。一句话,就是教师不但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而且也没有把自己当

8、作“平等的人”。 2.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传播知识历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就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教师的工作成效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削弱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3.最好的学生是能答满分的学生。什么是最好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学生就是最会答题的学生。无论老师出了多难的题目,学生都能答得出,而且答得巧妙,甚至

9、天衣无缝。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是不可能超过老师的,因为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地位,从来没有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缺少问题意识,如何谈得上创新人才呢? (三)教师要注重引导反思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去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等等。有时学生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说“不”。这是问题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实践证明:“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强化小学生的

10、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的反思评价。教师发放调查表要求学生反思:我今天提出了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我是怎样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我是怎样表述这一问题的?我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的体会是什么?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法来强化问题意识,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定期召集学生对一个阶段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况进行分析,通过集体的力量强化问题意识。如此反思评价,一旦形成习惯,则其功效不可估量。 为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六时间安排实验总结阶段、评估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要求:(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2)整理典型案例(3)汇报实验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