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6954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2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2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威远县高级教师讲课赛镇西片区复赛参赛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0课教案设计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镇西镇中心学校 李 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标题的深刻内涵。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重点品词析句的方法,从具体事例中领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深刻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上下文及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课件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略)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形象导入,感知“真理”。1、老师在黑板上

2、板书“?”,问:这是什么符号,它有什么含义?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板书:? !)2、师: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3、说说真理的意思,说说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名言警句、科学家的发明等)4、是的,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常常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为我们的人生导航。同样,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既是作者观点又是一条真理,谁来读读这一真理?二、学习事例,探究问题。

3、1、用自己的话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2、学习三个事例,填写表格。现在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出示表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人物现象“问号”过程“真理”3、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三、品词析句,理解真理。1、句子1:最后把“?”拉直成为“!”,找到了真理。2、句子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3、句子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4、句子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

4、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四、感悟精神,总结观点。1、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划下来并联系事例理解理解。 2、学生读书勾画体会3、师:你找出了哪些词语,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1)见微知著(2)善于发问(3)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学生汇报时板书这些词语)四、体会写法,仿写练习。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

5、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2、课堂作业(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小练笔: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失败乃成功之母”等格言也是真理,同学们可以仿照本文的写法运用具体事例来写一篇短文。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和提纲,课后再去完成。五、拓展延伸,激发志趣。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六、语言激励,课堂总结。板书设计: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教学反思: 这是我参加威远

6、县高级教师讲课赛镇西片区复赛的参赛教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在板书上也体现

7、本文的写作特点。 4、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落实得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 5、由于担心无法全面落实本课的知识点,老师放得不够,读得不多,气氛不够活跃。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于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讲述的道理能比较明白,但在学生交流三个事例是如何具体表达、论述作者的观点时,我感觉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够,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我想,究其原因是自己太早的确定了学生交流的范围,如一位学生讲到了谢皮尔教授“见微知著”的有关句子,我马上让学生找体现其他两位科学家“见微知著”的句子,因此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自然不能畅所欲言。如果老师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互相评价、补充,再同时出示这三个事例中的重点段落,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然后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容易激发、碰撞。 另外,课件制作方面,制作较为精巧但在这堂课上的演示显得有些复杂,没有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感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