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6683633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大纲.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在

2、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第三节教育的历史

3、形态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1.奴隶社会的教育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

4、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

5、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

6、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

7、校和电视学校等。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2.

8、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

9、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

10、素。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第三章 教育理念第一节 教育

11、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

12、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

13、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

14、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