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6673212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解释 望乡台:地名。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 那:奈何,为什么。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纳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剧烈的比照,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殊真实动人。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两

2、句确实很妙。由于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眺望家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剧烈比照,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顶峰。问得虽然无理,却衬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剧烈的感染。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 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陆时雍:王勃高华。 胡应麟:王勃兴象仿佛,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

3、自是唐人开山祖。 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线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拂晓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赞扬王勃作盛唐诗歌的拂晓女神。 扩展阅读:王勃的主要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见仁政,渴望功名,盼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旧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

4、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气,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大方激越。详细来讲,送别诗或气概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消沉气息;或美丽静谧、模糊迷漫,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漂亮的江边月夜图,画面美丽迷漫,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到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消失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覆盖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模糊,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模糊迷漫,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肤浅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妙,布满生气,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展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着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呈现了奇险壮美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肤浅悲凉,底蕴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