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667132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判断景物描写各种方法。2、掌握景物描写方法类解题步骤。二、教学重点、难点1、虚实结合等手法的判断。2、规范答题步骤。三、教学过程导入:水远山长看不足以优秀的山水诗歌导入。板块一 知识整理, 你所知道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请回忆所学诗文思考。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 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分钟识记: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1.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借代等2.三个角度: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角度,

2、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3.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4.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板块二 手法练兵 一、修辞例析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思考:分析本诗所用的修辞手法归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湖水比作白银盘,把湖中的小岛比作青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洞庭山水的美丽与翠绿,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晚 春 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归纳: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

3、样就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二、各种角度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思考归纳: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归纳: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

4、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请赏析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技巧 归纳: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进行渲染。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三、四个结合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颔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归纳: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

5、写。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夜 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夜雪的?归纳:“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作者运用侧面烘托巧妙的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夜雪图。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6、归纳: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实)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虚)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归纳:本诗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

7、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板块三:高考链接1(08辽宁卷)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2分)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2分)从

8、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2分)2(2009年湖北卷)阅读这首宋诗(8分)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视觉听觉结合、以声衬静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在感情丰富的诗人眼中,一草一木,万水千山皆有情,给予了古往今来的诗人无穷的灵感,我们借用苏轼在杭州时创作的诗句,“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投影),在作者眼中,吴山多情,在向作者展示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美。我们读懂了山水之美,也就可以逐渐走进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徜徉于古典诗词的优美诗境,领略山水之美 反思: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反应良好,能积极主动准确的回答问题,这对艺术班学生来说,是非常优异的表现。本科板块划分明晰,学生容易掌握,但整节课的安排有些模式化,不够机动灵活,学生动笔机会少,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独立深入思考的机会,这是本节课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