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671321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2).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还课堂一份灵动的美 小学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的促进与把握摘要 生成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也是当前教学实践讨论中的“最强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两类,其中“非预设生成”预示着学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地激活。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的内涵与现实条件,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开放导入,顺学而引;善待质疑,顺势延伸;对碰观点,趁热打铁;解析错误,因势利导;推敲策略,由表及里”等促进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的操作策略,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若干思考。关键词 数学课堂 非预设生成 生成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也是当前教学实践讨论中的“最强音”。特级教师俞正强老

2、师认为,“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预设体现教师的匠心,生成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数学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两类,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充盈着灵动的思维美。 一、非预设生成的内涵与现实条件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结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预设相左

3、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它有时以行为的方式表达,有时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有时以结果的方式存在。“预设生成”是课堂生成的主流,“非预设生成”常常建立在充分的“预设生成”基础之上,它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其独特的现实条件。 1、“非预设生成”的前提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要使我们的课堂有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其前提条件是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不但指老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也意味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友善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4、,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中才会有心理安全,才会自在地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2、“非预设生成”的现实基础自主的话语权力 学生拥有自主的话语权力是非预设生成的现实基础,它要求教师放弃“思维霸权”,建立以对话为内在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精彩”,教师不“抢占”学生的“知识版权”;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的,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 “挤占”学生的“创造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教师不“封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真正享有主体地位。3、“非预设生成”的有力保障弹性的学习时空 一节课的时间不长,要让学生质疑问难、

5、探究尝试、百家争鸣,要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质的飞跃,就必须象中国画要样善于“布白”,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们思考、思维与思想。教师要对教学预案进行“软设计”,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为教学的非预设生成预留“弹性时空”。4、“非预设生成”的价值取向积极的成功体验 数学学习是学生投入整体生命建构自己的数学的过程,它既是学生个体知识(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还是学生生命价值充分体验的过程。创造性价值是学习过程的核心价值。教师要善于捕捉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创造”所带来价值感,并进而成为后继学习的不竭动力。 和谐的师

6、生关系、自主的话语权力、弹性的学习时空与积极的成功体验构成了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的现实条件,离开了这些现实条件,数学课堂的“非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二、小学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的促进策略与把握机智有意义的非预设生成预示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为课堂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美。面对“非预设生成”,教师不能漠视,更不能回避,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契机,积极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以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发展。那么,一线教师们该如何促进与把握数学课堂的非预设生成呢?笔者以发生在自己课堂中的若

7、干生活片断为背景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非预设生成”的促进策略与把握机智。(一)开放导入,顺学而引 “开放导入”是指在教学新知前或问题解决之前,从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或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个性化解题策略或创造性的思考。“顺学而引”是指教师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教学资源后,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案例一: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出示问题:1.51.7,这两个小数,你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小叶:“我们可以把小数点先去掉再比较。1.5看

8、成15,1.7看成17,15比17小,所以1.51.7”。 学生小王质疑:“如果是1.52与1.7比较大小呢?你能把它看成152与17比较大小吗?”小叶语塞。 学生小周:“叶的方法还是可以用的。1.52与1.7的小数位数不同,要在1.7的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1.730。152比170小,所以1.521.7。”很多同学“嗳”了一声,以示赞同。 学生的方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与书上介绍的方法更是大相径庭。“小叶的方法可行吗?能用其他方法来证明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吗?”我紧接着说。 于是,课堂投入验证的数学活动之中。 小组代表分别汇报验证方法(以1.521.7为例): 方法1:1.52表示有152个0.01

9、;1.7中的1里有100个0.01,7里有70个0.01,合在一起有170个0.01,152个0.01小于10个0.01,所以1.521.7。 方法2:1.52化成分数是,表示有152个,2.3化成分数是,表示有170个,170个大于152个。所以1.521.7。 方法3:画图法。 方法4: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十分位 学生汇报完毕后,我说:刚才大家用多种方法证明了1.521.7。也就是说小叶的方法是合理而且可行的。那么小叶的方法与大家的方法区别在哪里呢?学生通过进行一步深入思考与讨论,得出小叶的方法与方法1、方法2有相通之处,用152与170进行比较的算理其实是从小数的组成角度来考虑的,是把

10、152个0.01与170个0.01进行比较,从而得出1.521.7的结论。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对小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先利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成相同计数单位的小数,再用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各小数的大小),并给这种方法取了名字叫“叶氏比较法”。在课接近尾声时,我粗略地作了个统计:约70%的学生选择用小叶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分析:如果把“叶氏比较法”(先利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成相同计数单位的小数,再用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各小数的大小)与教材上介绍的方法(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百分位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进行比较,我们不

11、难发现“叶氏比较法”确实有它优越的地方:它通过迁移,把两类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合二为一,与书上的相比,它更简明、更概括,而且它正好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构自己的数学的过程”。面对小叶的“意外方法”与“70%学生的选择”,笔者悟到:开放是解禁学生思想的钥匙!“开放”的学习时空能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他们提出的问题、意见、观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也为有价值的“非预设生成”奠定了基础。如案例一中,就是因为导入的开放不经意间生成了与教师预设相距甚远的“叶氏比较法”。而面对非预设生成,教师要即时捕捉学生回答中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调整课前预设,把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

12、中,将教学引向深入。如案例中当小叶同学提出了预设外的比较方法时,笔者没有否认这一观点,而是抓住这一“非预设生成”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质疑、辨析与交流,促使教学过程进入探究与验证的数学活动之中并最终生成“叶氏比较法”。面对孩子的自主创造,有时你不佩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关键所要做的是有耐心、有机智地倾听,在倾听中做好信息“重组者”与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角色,“顺学而引”,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二)善待质疑,顺势延伸 “善待质疑”是指教师要鼓励学生全程质疑、积极肯定学生的质疑,特别是“预设外的质疑”也要一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反馈。“顺势延伸”是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质疑灵活调整教学进程,顺着学生的

13、思路延伸下去以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案例:积的变化规律 黑板记录着学生们总结出的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对这个规律,你有什么疑问吗?” “我有问题,”学生小陈举手说。 “比如:450200和550250。50这个因数不变,4乘几等于5呢,200乘几等于250呢?”我根据他的发言板书: 450200 ? 550250 学生们困惑了。我轻轻地说,“可以乘一个小数”。 “小数?”“对了,可以乘1.25。”学生小方兴奋地说。“是的。4乘1.25等于5,200乘1.25等于250。小数是我们四年级要研究的内容。”“那么350

14、150和1050500呢?3乘几等于10呢?”小陈追问。 350150 ? 1050500“对呀,103是除不尽的,难道乘3.33333?”小方也纳闷了。“可以乘一个分数,是3。3乘3等于10,150乘3等于500。”我接着说,“这是我们五年级要研究的内容。”“哦?!分数!”学生们惊奇地叫着。“我还有问题?”学生小王举手发言,“如果是000和030呢?0是其中的一个不变因数,还有一个0乘几等于3呢?0不管乘几都是0呀?”我板书: 000 ? ;? 030“谁能回答王的问题?”我试探性的问道,同时脑子里迅速搜寻合理的解释。“0不管乘以几,结果都是0,0就不要去管它。”有学生轻声地说。“0怎么能不去管它呢?” 小王反问道。“王说的有道理,那么我们刚才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不就有问题了吗?”学生小李补充道,“要么加上0除外。”“对,0除外,这样就行了。”学生们纷纷点头。 我笑着表示肯定,“胡老师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好的。” 我指着000与030,问:“象这样的算式,它们的积会变化吗?”“不会。”“对呀,既然积没有变化,它们就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里面,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积的变化规律。” “噢”我看到小王手摸着后脑勺,歪着脑袋笑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分析: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