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65733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CultureSUN Shu-ping(Department of Music, Jining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00)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外延,是人类为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结 晶。在人 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 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 产生。中国传统 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 求悟性慧根, 因此比较 主观; 而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 故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 以深刻严肃见长, 大都带有正剧或悲 剧色彩

2、, 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 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 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等; 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 悠深见长, 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体现出 来的是一种艺术 精神的“幽美”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中国传 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 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 表现盛大 的场面。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 讲究和声;中国 传统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 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 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 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 (中 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

3、黑 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损,简单的 原始土陶乐器,却能 吹出千古幽思;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 所以乐器多 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 音 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西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 系,有着重要的 意义。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温柔和谐,西方古典音乐的静穆哀伤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间出现过 儒、 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 家所包融、吸 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 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 于音乐

4、发展中。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 定。孔子 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 然与人心的交融, 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 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 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 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 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 的。 荀子认为音乐 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 人们以礼 相待。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 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 容的“善”、 “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 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 乐审美以“和”为中心, 对我国的音乐家 发

5、 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 一种认识 真理的途径。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 乐记论 述了音 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 使然也,感于物 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 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 界事物的激动, “物动心态”, 是原始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 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 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 下,行成而先,事成而 后。” ( 乐情篇 ) 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 是主要的,技艺是 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然需要,但这就给我 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

6、乐人才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 扩展音乐素质, 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 要。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 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 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 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 表,他们也不提倡音 乐,甚至否定音乐。老子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 道德经第十六 ) ,对 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 欲望,而声 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 他说:“五 色令人目盲,五 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 道德经第 十二 )所以要统统取 缔。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希望能够过一

7、种“虚静 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 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 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 ( 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 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 历史上凡道 家思想浓厚的 人, 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 他们或寄情山水、 自然或借助于自然 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 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 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 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 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 托陪衬。梅花的洁

8、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 ( 乐) 化表 现,此曲是一 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 霜,其 韵昧令人回响不遗。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 然,更可以体味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 以自然观照人是道 家的 “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西方文化是在城邦制度下剧烈斗争中发展的文化。 从古希腊 起就有 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 勇于冒险与开拓, 讲求力量 和技术,崇尚 个性与自由,具有批判精神与否定的勇气。文化特 征影响到西方音乐审美 意识, 形成在音乐上表现矛盾冲突的悲剧 意识主流。 西方文化虽也追求 和谐之美, 但是认为“互相排斥的 东西结合在一起,

9、不同的音调造成最 美的和谐, 一切都是斗争所 产生的”,与中国的“对立而又不相抗”的 音乐和谐观完全不 同。所以,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的命运, 以及舒 伯特歌曲魔王、格鲁克的音乐悲剧等无不充斥着悲剧 的气氛。其实,西方的悲剧观就反映出其意识之重,与悲相抵。从西 方音乐 可以看出其重理智、重思维的一面,强调人对命运,对自 然的搏击、抗争。从贝多芬的命运、肖邦的革命练习可 以看的出来。二、中国音乐重写意,西方音乐重写实中国美学重“精神”, 重视写意起源很早, 在中国画中尤为 明显。如列子 • 说符篇讲九方皋相马,只注重马的内 在精神本质,连马的“色物,牡牡尚弗能知”。这即是“

10、得其精 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 其外”。这个故事常被借为评画的例证。 晋代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 谢赫提出的“六法论”, 把“气 韵生动”放在第一位, 进一步强调传神 的重要。 宋代苏轼说“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认为作画 是“写胸中之逸 气”,把传神的涵义转向了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其实,除绘画之外的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中国音乐也贯穿 这一思 想。从“神”方面看,有明末琴家徐上瀛溪上琴况的 二十四况的前九 况,体现了作者要求琴乐具备的意味、情趣,即 “神”。清代词曲学家徐 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指出 : “唱曲之 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 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 颜色气象及举

11、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 尽境”。此论要求以 顿挫之法使所唱人物“形神毕出”。 可见中国对音 乐之“神”的 重视,要求形神兼备,突出“神韵”。从“意”方面看,孙过庭书谱 • 序中有“情动 形指国言,取会风骚之意 ;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此处“风”风,“骚”指离骚,风骚之意即写意、抒情。取 会风骚之意”是要像作诗那样创作音乐,不能完全摹仿现实, 也就是写意不要求客观的 逼真性。“情动形言”,“感于物而 动”之后, 就是抒情写意, 写其大 意, 追求不似之似, 以情感人。 关于中国古书中对音乐写意之描述还有 很多, 如陶渊明“但识琴 中趣,何劳弦上声”;徐上瀛溪山琴况, 很重视

12、意,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无论是神,还是“意,中 国审美意 识上最终就是要求创作出有韵味的音乐, “韵”是中国音乐的 生 命之所在。而西方, 早在公元前 6 世纪末,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自然科学 角度去 解释艺术, 认为数学原则支配宇宙一切现象, 艺术也不例 外。认为数的 合理,将产生特殊的美感,而“身体美确定在于各 部分之间的比例对 称”, 著名的“黄金分割定律”就是当时发现 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艺术与科学并未完全分开,在文艺复 兴的“巨人”中, 很多是科学 家、 工程家, 又是文学家、 艺术家。 西方艺术在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 和准确临摹上达到了极高的 水平。当然西方艺术也有对精神上的

13、追求, 但与中国艺术相比较 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脱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描绘。 西方艺术从 一开始就塑造一个实实在在的, 高于量感的模拟的自然, 其 后无 论怎样变化, 总是以实体眼光看世界, 在艺术中描绘一个实体的 世 界。“这种进入到音乐科学当中的音乐研究的重要变化受到实 证主义哲 学和科学方法不断增长的威望的帮助, 可以确信这些方 法现在已延伸到 了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分支, 包括道德和艺术, 科 学方法的成就也影响了 发生在音乐美学中巨大的方向性改变。 ” 1可见西方科学观念对于西方 音乐审美在实证主义兴起时已 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在汉斯利克的论 音乐的美中,已见 到西方音乐审美方向性的变化

14、。 新的方法被用来确 定和分析古老 的音乐材料及其最终的出版物, 在声音接受方面的物理学 和心理 学领域的兴趣在增长, 实际的科学研究进人到了和声、 旋律和节 奏的性质上面。 “音乐”学作为“学科”的结果就是表现最重要 的科学 理想, 是对于音乐考察的更加严格客观性的渴望, 这是对 于科学客观性 普遍愿望的一个层面。由于科学观念的不断冲击,西方音乐在“科学”环境中发 展,侧重 写实也就不奇怪了。三、中国音乐重线性,西方音乐重立体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 典音乐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技术 层面上来看: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 主,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 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 音乐

15、更讲究节奏。两 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从调式看,古代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 三种不 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组成十二个调式, 亦称中古调式或教会 调式。至文艺 复兴,这些调式又演变为自然大、小调,并由于自 然大、小调的相互渗 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等较为复杂 的调式。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 成是五声调式,即古代的宫、商、 角、徵、羽,十分简洁而单纯。从音乐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 倾向于 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 关系,以主调音 乐体系为主干。 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 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织 体思维。 而中国音乐体

16、系体现为单纯的横 线性织体思维,注重多声部旋 律自身的横向线性展开, 是一种线 性旋律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旋律音符曲折变化的音腔达到 了出神入 化的程度,音乐韵味浓郁悠长,给人身心的陶醉,能达 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中国音乐中绝大部 分均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作单声 部的横向 展开。中乐的多声部织体,也不是像西乐中常用的主调 音乐,而是复调音 乐。各声部旋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靠对比 和模仿等形式结合成一个整 体,因此和声的发展较弱。从旋律与和声的发展特点看,中国传统音乐多采用单一旋 律,节奏 自由是一种单调音乐。 复调音乐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几 个韵律结合为乐 曲, 旋律伴有定量节奏。 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代 的西方音乐呈现这种特 点。 与节奏和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