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课备什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610691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备课备什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备课备什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备课备什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备课备什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备课备什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 备课标这里我所说的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哨,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2、。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备课簿的第一页让老师们写下本学段的课标要求)这个在学期之初就必须完成。* 研读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是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项能力,并要求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

3、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他人的设计,我们要用辩证的头脑去思考,要以鉴别和挑刺的眼光学会筛选,不能全信,不能照搬,应该创造性的吸收,有选择的学习。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加强文本的解读,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研读教材要弄清楚自己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大的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担负的作用,弄清楚本单元训练项目赋予它的具体任务。尽管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长的文章,但是要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溶入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词造句的妙处,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难以迅速

4、而正确地捕捉文章的特点、重点,难点和训练点的。 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反映出教师在解读文本或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还有诸多的问题。有的不从文本出发,有的不知从何入手,有的过于概念化,有的把文本肢解,有的生硬地挂靠政治,有的不区分文体之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认为,文本解读的随意与乏术,使语文课堂即便采用了正宗的语文教学手段,也有隔靴搔痒之叹。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才有精彩的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是课标下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即“

5、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解读文本应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何处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体验喜怒哀乐等情感过程。何处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学法,习得写作方法,文本给予我们何种人生指向等等。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脚点。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

6、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第三是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

7、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因此,反复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不是一遍,两遍地看,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要把作者写作的情感,把课文的重、难点,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真正做到烂熟于心。必要时还得朗读教材,甚至背诵所教的课文。通过

8、钻研教材,教师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一致了,教材写了什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归纳),是怎么写的(教师要从亮点的字、词、句、段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强调的是解决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已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选定和学生交流的话题,选定比较好的教法。(于永正老师说他每上一节课前读课文都不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在个别老师的公开课上,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

9、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所以一旦出现预设外的问题,老师就无言以对或者信口开河。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小狮子爱尔莎母爱最后一份晚报每读一遍都会眼眶湿润)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三、 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

10、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相对教材来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显得更为重要,它包含着不确定的因素,研究不透容易导致教师对课堂的失控。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现状: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能力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教材,一切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基础好的 预习做得好的 直接检测 可以省个环节)(我们在送教下乡时备课就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的设

11、计在广度、深度上要相对浅显一些,而且还有预设一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四、备方法 教师备课,不能仅满足于深入教材,成为文章的知音,还要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符合教学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等。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的整体,各个年级段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每个年级段又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整体,一篇篇文章则又是整体中的一个个部分;一篇文章是我们教学的整体,而一个个段落又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教学课文时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再分而治之,才能最后达到从整体上掌握的效果。那在我们备课

12、时,除了要考虑阶段性这个原则外,还要考虑到渐进性这个方面,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字和句作为训练重点,中年级则以段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高年级主要进行篇章的训练。但中低年级也进行课文的阅读,高年级也进行字的教学,这些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他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但同样的内容却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这是因人而异的,因教学任务而异的,这种呈螺旋状上升的教学进程才能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过程显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

13、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说前面的四个环节是隐性的,那么这个环节就是显性的,要呈现出来的。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我们提倡教学要有个性,写教案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案,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智慧心血的结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这样做才能既保证自己的特色,又能博采众长,它为我用,进一步丰富完善教案。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鉴教学方法的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