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开题《左传》与《史记》叙事艺术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33KB
约3页
文档ID:546608460
开题《左传》与《史记》叙事艺术_第1页
1/3

开题《左传》与《史记》叙事艺术之比较一、《左传》、《史记》叙事艺术的相同点比较 (一)叙事中的文 学特质历史叙事,是不加任何文学化、艺术化的渲染、修饰,而是严格 按照历史史实的发展过程,将其以文字抒写形式客观呈现出来而《左 传》和《史记》在述说历史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想象和艺术刻画, 以故事化的方式赋予了其戏剧性,历史叙事中融合着文学性叙事 (二)叙事中体现作者思想《左传》和《史记》作者通过对历史充满文学性的叙述,将叙事 者本人、叙事者所代表的阶层的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立场倾向等或 直白或隐晦地表达出来 (三)叙事手法的多样性、生动性(1)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的运用《左传》和《史记》运用了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事 手法 (2)力避平铺直叙,生动鲜明、脉络清晰《左传》、《史记》运用大量叙事手法,加之以特笔、衬笔、伏笔、 互见法等,使得历史的叙事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生动鲜明,而整个 叙事过程中《左传》的以时为序和《史记》的纪传体写法(对人物的 叙述也基本按照时间顺序)都贯穿着时间的主线,脉络清晰二、《左传》、《史记》叙事艺术的不同点比较 (一)《左传》、《史 记》叙事者的比较 (1)左丘明与司马迁的写作心态及角度《左传》和《史记》都包含对民众的拳拳关怀,但《左传》更多 的是出自精英阶层的自上而下的悲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都是 统治者,这与左丘明所代表的春秋时期鲁国史官阶层作为统治阶层代 言者的角色定位有关。

而《史记》由于其作者司马迁自身的遭遇、早 年的游历等,在叙事角度上,往往偏向于下层阶级,流露出一种更为 民间的姿态和情怀,其关注的范围延伸至历史上的社会各阶层人民形形色色的活动,延伸至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 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 所不纪且司马迁在叙述下层阶级时表现出接近于被叙述对象的立场 倾向2)主体意识的萌发——从“君子曰”到“太史公曰”的转变《左传》中对历史史实评论行为的发出者被命名为“君子”,“君子” 是被模糊了个体身份特征的同阶层人群集合体,即春秋时期上层史官 阶层论述主体将自己隐藏在“君子”之称之后,气评论更常见的形式 是由事件中相关人物(或为参与者,或为旁观者)基于对事件本身的 分析、判断之后言说出来,如各国谋臣策士的议论劝谏之辞而《史 记》中的“太史公曰”则使论述主体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司马迁在进行 历史评论的时候,完全以“自我”的身份,充分彰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 感悟,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萌发 (二)《左传》、《史记》叙事技巧的 比较(1) 叙事视角的不同一一《史记》更为灵活、开阔的视角在《左传》中,叙事者纯粹以第三人称形象出现,以全知的视角 记录所见所闻,并在其中表达对人、事的评论,但在全知叙述中带有 某种程度的限知性,在这些限知性叙述中,通过所述人物的视点,使 其获得自我表白,提高论述对象的形象生动性,但这种角度的叙述并 没有得以灵活且生动的运用,不甚突出。

在《史记》中,司马迁使叙 事者的全能化程度更为提高和全面化,在保持一贯开阔的时空视野时 将事件的完整轮廓收诸眼底,即有对集体命运的把握,又有对个人内 在心理的发掘,转用故事数位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一方面尽量转 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指称涉 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描写的自由,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 叙事视角更为灵活、开阔,叙事层面更具立体感2) 叙事立场的差异一一“国”与“天下”立场的转变《左传》处于群雄争霸的初起阶段,生存的危机充斥于各国,因 此它所站的立场必然是“国”的立场,着眼于如何体现本国利益,以冀 在与别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体现出一种对本国命运的现实危机感和 责任感而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的西汉,其政治、军事、文化、 经济等各方面正处于鼎盛和繁荣的时期,这使得司马迁在《史记》的 写作中呈现出一种胸怀“天下”的自信与担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