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659506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吴城镇位于江西北部,当赣江与修河人鄱阳湖之处,水运发达。明中叶以后,逐渐成为江西着名的四大商镇之一。乾隆至咸丰以前,达到鼎盛时期。此后随着大庾岭商道的逐渐衰落,吴城镇在商运上的重要性不断下降。1916年南浔线开通后,大批商货改走涂家埠至九江一线,吴城镇的颓势已成定局。1939年3月,日军炮轰吴城镇七天之久,街屋毁损70以上,昔日的会馆商号多成废墟,所剩人口不足两千。1954年,从直属南昌市的新建县划人永修县,这一变动的实质,是吴城镇的经济功能已经失去,省城放弃了对它的直接控制。以后镇区建设很慢,到1991年9月才通电灯,1992年底才有穿湖而过的简易公路,但到洪水季节,还要

2、靠小轮船进出。如今之吴城镇充其量只是一个农村小镇而已,可视为近代以来江西商贸衰落的一个缩影。由于多种原因,对吴城镇的研究几乎仍是空白。1992年以来,笔者曾多次赴此地考察,与口碑资料都有所收获。本文即为日后系统研究的开篇。一 吴城镇濒临鄱阳湖,东西只有四五华里长,南北之间不过两华里宽,形状很像一支牛角的上半段。其地初名吴山,属汉海昏县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太史慈于此筑城驻军,故而得名“吴城”。到南朝永嘉年间,因彭蠡湖区向南扩展,旧海昏县治废,部分居民遂移居吴城,故民间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的谣谚流传。吴城又称“两水夹流”之地。在当地,赣江称前河,修河称后河。前河水面宽阔,常年通航,向南180

3、里水路可抵省城南昌。唐末五代以后,鄱阳湖区加速南扩,原来一些沼泽区都连成水面,更利于航行,吴城即为由长江人赣江水系的门户和重要埠岸。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置新建县,吴城镇处其最北端。又因濒湖地势低下,一直被称为“下新建”。修河自西而来,河窄水浅,每年都有一段枯水期,但一直是赣西、赣西北山区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输出的重要水道。从明弘治朝开始,官府还在吴城设置兑粮水次,有专仓屯运宁州、武宁、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奉新、靖安四县的漕粮,加强了吴城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又出于稽私和兵防的需要,还在吴城设置了巡检司和驿站。不过,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起兵路过吴城,造成较大破坏。万历初,又遭连年大旱

4、和流行传染病,“村市疫死无算”。到万历十年后,逐渐恢复繁荣的镇市“不下五七百烟依然贾舶官舰,络绎不绝”。然而,在官修的明代方志中,还找不到一个正式建制的“吴城镇”。在往来文人的诗文中,也只称“吴城山”或“吴城驿”。在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和其他地理书中,后人所谓“江西四大商镇”中唯独不见有吴城镇。这说明至明后期,吴城规模尚有限,很可能还不是正规建制的“镇”。再一个可以解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四人商镇中唯有吴城是一个单纯的行船过往埠岸,没有独特的手工业产品可以使之闻名于世。 入清康熙朝以后,吴城镇更加繁盛,“五方杂处,千家烟火”,已有“西江巨镇”之称。“毗于南浙闽粤,大江之所出荆襄会焉,故诸州之宦游互市

5、者相踵。”“其去来帆樯,如梭走锦,眩人目睫。”镇市内“商贾辐辏,烟火繁而圜闽丛。市厘萦叠,几天隙地。”外省及江西各府县的客商先后在吴城设立会馆,镇中人口大量增加,故乾隆时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米粟半恃外郡”。与此同时,周边的濒湖诸县也在不断围湖垦田,扩大耕地面积,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源源输入吴城,同时又买走在吴城转销的手工业产品。吴城在清前期所以有很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着对周边不断扩大的农垦区的依托。随着镇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官府的行政管理也在不断加强。乾隆三十一年,将原属南康府分管的军捕厅改归南昌府直辖,并改为同知署。乾隆四十四年,新建县又在吴城设立主簿署。至此,从行政机构设置的等级上说

6、,地处“下新建”的吴城镇,足可与新建县城相颉颃,成为县境北端的又一个中心。就清代江西的整个市场体系和商运网络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标志着吴城从此成为有特别行政级别的“镇”,最终确立了其重要商运口岸的地位。乾隆到咸丰以前百余年间,是吴城镇商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都在吴城转输,经济功能已经超过省城南昌。光绪后期,商部派驻江西的官员对此有明确的追述: 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卷六八,(雍正)张坦麟请查吴城水次废基疏。 (明)邹元标:望湖亭记。 同治十二年新建县志艺文,魏双风重修望湖亭记。 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艺文,杨周宪吴城石堤记。 (清)李光坡:义建江西吴城八闽会馆碑记。 道光

7、二十九年新建县志卷六八,雍正张坦麟请查吴城水次废基疏。 (乾隆)叶一栋:重修望湖亭记。 乾隆五十四年南昌府志风俗。(江西)各处市镇,除景德镇外,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故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迨道光二二十五年,五口通商,洋货输入。彼时江轮未兴,江西之贩买洋货者固仰给广东。若河南、襄阳,湖北汉口、荆州,凡江汉之间需用洋货海味者,均无不仰给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径

8、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加以漕折未改,岁运粮米出江。每值粮船起运,樟树吴城帆樯蔽江,人货辐辏,几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 发达的商运为吴城带来空前的繁荣,流传下来的民谣唱道:“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十八年洪水没上坂,狗都不吃红米饭。”到清中期,镇内已有常住人口七万余,流动人口二万多,人口密度甚高,“六坊八码头,九垄十八巷”的社区格局,至此时已经形成。说明这一时期吴城繁荣的直接材料,我们还可找到两条。一是吴城万寿宫的修建,道光新建县志寺观记载颇详: 万寿宫,在吴城后河。顺治年间建,乾隆间毁。嘉庆十一年合镇绅商捐

9、费万金复建。正殿中三尊神相,旁列十二真人。殿后为玉皇殿,殿右为谌母阁,左为观音堂,堂后为三元佛祖堂,下为清心精舍。外有牌坊,坊东为天花宫,大王庙;西为白马、五显二庙。道光二十年,正殿中梁坠,绅商复捐金万余修葺,以余赀造逍遥别馆。 自是气象置换反应薪皇,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在吴城这样一个三面环水,容易被淹的地方,建万寿宫,崇祀许逊,其畏水、防洪的寓义自不待言。但它是吴城社区形成并达全盛时的神庙建筑,嘉、道两朝十年间两度重金扩修,更是商镇繁荣、镇商经济实力强的表现。还值得重视的是造成“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这一效果的意义。“玉隆”即玉隆万寿宫,在南昌西北60华里的西山,故也称西山万寿宫,相传是晋

10、朝许逊故宅和得道飞升之处,是江西万寿宫的正宗祖地。至迟在南唐时已有修建记载,北宋更名“玉隆万寿宫”并加封号。元明清历加修葺,一直纳入龙虎山天师道体系中,香火极旺。西山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新建县城腹地的“上新建”,万寿宫也是这个政治控制中心的一个种文化象征。“铁柱”则指省城南昌市内的万寿宫,因许逊以铁柱锁地脉的传说而得名,早在唐代已经建有铁柱观,此后历代加修,规划不断扩大。相比而言,吴城万寿宫显然是后起之秀,是吴城已形成赣北大型经济市镇后的文化象征之一。加上水运便利,吴城万寿宫对周边诸府县产生明显的影响。直到本世纪30年代,与吴城隔湖相望的星子县、都昌县(旧属南康府)、鄱阳县、余干县(旧属饶州府),

11、以及一些九江府的香客,都只朝拜吴城万寿宫,而不必再去新建西山。其中许多香客都在吴城批发市场上购买火化纸(冥钱纸)等商品回去零售。吴城作为赣江下游与修江流域的经济中枢,纸是其转口外销的几大宗商品之一。就此而言,万寿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实质是吴城商镇经济辐射力的一种表现。 还必须提到的是,吴城万寿宫就是吴城的江西会馆。吴城一直有48座会馆的传说,可能有所夸大,而且大多数会馆的始建时间已难得其详。据实物及口碑资料考察,到抗战以前至少有近二十所会馆及公所,其中外省会馆有徽州、山西、全楚(两湖、实以湖南为主)、广东、福建(共两座,分别称上、下天后宫)、潮汕、浙宁、麻城等,再就是江西各府县十多个会馆。每个

12、会馆中,都祭祀其地方神或乡贤,如徽、晋商分别祭朱熹与关公,福建会馆祭妈祖。全楚会馆祭神并不明显,但在吴城影响特别大,这与咸、同年间曾国藩、彭玉麟等率水师驻防吴城,大力扶持湖南商人分不开。因而,人数毕竟占多数的江西籍商人,需要有一种与之抗衡的形式和场所,遂和江西商人在外地的做法一样,建起万寿宫祭祀许逊。至今老辈人的口碑,都会自豪地提到宫前坊牌的精致和气派,并特别指出门口的戏台很大,但下面只用了一根柱子支撑,以显示江西人出色,独树一帜。各地商人会馆的并立争雄,应是商镇经济繁荣的直接产物。二是嘉庆二十年开始,吉安府商人重修吉安会馆,扩大了占地面积,购买了库房,后院盖起戏台,画栋雕梁,飞檐耸宇,工艺精

13、巧,到道光七年全部完工时,共费银22534两。而吉安商人在吴城镇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在后来成立的商会中连一个议董都没有。但从建会馆的费用说,已不可令人小看。相比而言,在当地更有影响和地位的徽晋等商人的财力更大。抗战时期,吉安会馆幸免于炮火,至今门首与画墙基本完好,立于主街的一侧,成为昔日繁华市镇的珍贵遗物和真实写照。 江西官报光绪丙午二十七期,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 会馆旧址内嘉庆二一卜三年重修吉安乡祠合德堂记碑及道光七年用款刻碑。二吴城镇商会,正式成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它是清廷实行“新政”以后,商部催令各商埠速办商会的直接产物。此时,集商镇、税卡、淮盐人赣第一口岸、军防要地诸功能

14、于一身的吴城,业已通轮通邮,更得风气之先,故其商会的成立只稍迟于省会南昌和景德镇,与临川、高安二县同时,是江西率先成立商会的商镇之一。商部派驻江西的官员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吴城镇)为商贩往来之区,素称繁盛。(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各帮商董议设商务分会,公举光禄寺署正衔朱锡龄为总理。由商务总会禀报农工商部立案。三十三年二月,奉批核准,加札委用。缮发图记式样,该分会于四月初五日刊就开用,禀报本局备案查核。 其实,“素称繁盛”的吴城镇此时已露衰败征兆,洋货不断倾人。就在其商会成立前夕,“九江美孚公司派人在吴城镇开设行栈,分销火油,实属显违约章。经新建县禀知赣抚瑞鼎帅,批饬洋务局转饬吴城镇同知,就近

15、勒令闭歇”。而在1906年南昌教案发生后,英国政府已公开提出了“开吴城为商埠”的要求。故成立商会,显然也是官绅及镇商试图振兴商务,协力对外抗争的举措之一。然而,成立之初的商务分会全体董事的情况,已经失载。现知最早一份确切的董事名单,是宣统己酉年的(1909年),时隔两年。总理还是朱锡龄,其他董事是否有过改选,不得而知,但可以断定,这份名单是最贴近首届商会情况的,依然十分珍贵,照录于下(见表1)。东方杂志第三年三期。 光绪丙午年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新建县。 东方杂志第四午九期“各省商务汇志”。 宣统元年六月华商联合报第九期。 按当时清廷拟就的商会简明章程规定,设立商务分会的省城以下“商务稍次

16、之地”,董事应在10至30人之间。当选董事应是“行号巨东或经理人,每年贸易往来为一方巨擘者”,“其于该处地方设肆经商已历五年以外,年届三旬”,且为各商推重者。对照可知,吴城镇成立商务分会,以及议董的人数和年龄等,都是完全照章办理的。由此,我们也可对当选正式议董者在吴城商界的作用及地位作一基本定位。至少有一点已经清楚:所有正式议董都是捐了官衔或功名的,至少是监生,这在清末各商埠口岸的商会董事中,是极普遍的现象,在身份上已区别于一般商人,吴城亦莫能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0名外省籍议董中,徽商占了五分之三,总理也在其中。以行业论,6名徽商中,钱商2人,典当业1人,总理朱锡龄执业的“厚昌公”实际是个盐仓,直到民国时期仍以转运淮盐为主,极少零售。朱氏还在光绪末年开设了私人钱庄“福宏”号。徽商传统的经营特色在吴城同样非常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