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65945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县五中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材料一、防火安全常识(一)燃烧的基本知识燃烧,俗称“起火” 、 “着火” ,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它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 要有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2. 要有助燃物。助燃物主要为氧气或空气,因为空气中含有21的氧,其他助燃物有各类氧化剂,如过氧化物、硝酸及其盐类。3. 要有着火源。着火源主要是热能,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明火。如打火机火、蜡烛火、火柴火等。( 2)高温物体。如白炽灯泡、汽车排气等。( 3)电热能。如电阻发热、电流发热、电火花等。在某种情况下, 虽然具备了燃烧的

2、三个必要条件, 但由于可燃物质的数量不够,氧气不足或者火源的热量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因此,燃烧要具备以下的充分条件:( 1)一定浓度。可燃物主要指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 2)一定的含氧量。( 3)一定的着火能量。(二)灭火的几种基本方法1. 冷却法:就是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使火熄灭。如:可用水直接喷洒在燃烧物上,吸收能量,使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就可以使火焰熄灭。对水忌水的物品,如油类着火,则不可以用水灭。2. 窒息法: 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 断绝氧气对燃烧物的助燃,最后使火焰窒息。使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都有窒息作用。3. 隔离法:就是要断绝可燃烧物。 ( 1)将燃烧点附近

3、的可燃物移到远离火的地方,防止火势蔓延。( 2)切断流向燃点的可燃液体。如关闭煤气管阀门等。4. 抑制法:用有抑制作用的灭火剂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停止。如使用干粉、 1211 灭火器等。二、发生火灾怎么办(一)及时、准确地报警当发生火灾时, 应视火势情况, 在向周围人员报警的同时向消防队报警,同时还要向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1. 向周围人员报警: 应尽量使周围人员明白什么地方着火和什么东西着火,是通知人们前来灭火,还是告诉人们紧急疏散。向灭火人员指明火点的位置;向需要疏散的人员指明疏散的通道和方向。2. 向消防队报警: 直接拨打 119 火警电话。 拨通电话后, 应沉着、冷静,要讲明:发生火

4、灾的单位、地点、靠近何处,什么东西着火、火势大小, 是否有人被围困, 有无爆炸危险物品、 放射性物质等情况。还要讲清报警人姓名、 单位和联系电话号码, 并注意倾听消防队的询问,准确、简洁地给予回答。报警后,应立即派人到单位门口或交叉路口迎接消防车,并带领消防队迅速赶到火场。如消防队未到前,火势扑灭,应及时向消防队说明火已扑灭。(二)扑灭初起之火火灾的发展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五个阶段。火灾初起阶段, 燃烧面积不大, 火焰不高, 辐射热不强, 火势发展比较缓慢,如发现及时, 方法得当, 用较少的人力和简单的灭火器材就能很快地把火扑灭。这个阶段是扑灭火灾的最佳时机。在报警的同时,要分秒必争

5、,抓紧时间,力争把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三)火灾中自救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多发生在楼上,或因逃生困难,或因烟气窒息,或被迫跳楼,或被烈火焚烧。那么发生火灾时,应如何自救呢?1. 如果楼梯已经着火,但火势尚不猛烈时,这时可用温棉被、毯子裹在身上,从火中冲过去。2. 如果火势很大, 则应寻找其它途径逃生, 如利用阳台滑向下一层,越向邻近房间,从屋顶逃生或顺着水管等落向地面。3. 如果没有逃生之路, 而所有房间离燃烧点还有一段距离, 则可退居室内,关闭通往火区的所有门窗,有条件时还可向门窗洒水,或用碎布等塞住门缝,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等待求救。4. 要设法发出求救信号,可向外打手电,或抛出小的软的物件

6、,避免叫喊时救援人员听不见。5. 如果火势逼近, 又无其它逃生之路时,也不要仓促跳楼,可在窗上系上绳子,也可临时撕扯床单等连接起来,顺着绳子下滑。(四)火灾中的疏散疏散是将受火灾威胁的人和物资疏散到安全地点, 这是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的重要措施。疏散时就注意以下几点:1. 疏散人员要优先疏散老人、小孩和行走不便的病、残人员。2. 疏散物资要优先疏散那些性质重要、价值大的原料、产品、设备、档案、资料等。3. 对有爆炸危险的物品、设备也应优先疏散或采取安全措施。4. 在燃烧区和其他建筑物之间堆放的可燃物,也必须优先疏散,因为它们可能成为火势蔓延的媒介。三、发生火灾怎样自救?发生火灾的情况很复杂,

7、 火势发展也非常迅速, 不可能有什么标准方法,只能按一般常规, ,介绍一些自救方法。( 1)火势开始不大,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尽快设法扑灭初起之火,这是最有利的办法;或设法延缓火势的发展,以利于自救。( 2)在火势越来越大,不能立即扑灭,有人被围困的危险的情况下,应尽快设法脱险。如果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确实没有可能向外冲时,可向头部、身上浇些冷水或用湿毛巾、湿被单将头部包好,用湿棉被、湿毯子将身体裹好,再冲出险区。如果浓烟太大,呛得透不过气来,可用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尽量贴近地面行进或者爬行,穿过险区。 ( 3)当楼梯已被烧断,通道已被堵死,应保持镇静,设法从别的安全地方转移。可按

8、当时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脱离险区。 一是可以从别的楼梯或室外消防梯走出险区。 有些高层楼房设有消防梯, 住户应熟悉通向消防梯的通道, 着火后可迅速由消防梯的安全门下楼。 二是住在比较低的楼层可以利用结实的绳索(如果找不到绳索,可将被褥里儿、床单或结实的窗帘布等物撕成条,拧好成绳) ,拴在牢固的窗框或床架上,然后沿绳缓缓爬下。三是如果被火困于二楼, 可以先向楼外扔一些被褥作垫子, 然后攀着窗口或阳台往下跳。这样可以缩短距离,更好地保证人身安全。如果被困于三楼以上, 那就千万不要急于往下跳, 因距离大, 容易造成伤亡。四是可以转移到其它比较安全的房间、 窗边或阳台上, 耐心等待消防人员救援。

9、四、学生预防火灾知识1.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 驯服的火是人类的朋友, 它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火如果失去控制,酿成火灾,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2. 许多同学对火感到新奇, 常常背着教师和家长做火的游戏。 有的点火烧纸、烧柴草,在野外堆烧废轮胎、废塑料,还有在黑暗处划火柴、点蜡烛照明、弹火柴棍、烧马蜂窝等。可你知道这中间每一种玩法都可能引发火灾。3. 平时不要在身上携带打火机、火柴、鞭炮等。如发现有同学玩火,应立即制止,并报告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4. 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要求在校学生不要吸烟。但有的同学违反规定,经常躲在墙角、 厕所等处偷

10、偷吸烟,如突然遇到老师或家长,就随意将烟头扔掉或藏在袖口里、衣袋里,未熄灭的烟头遇到可然物,就极易引起火灾。5. 现代化商场、 宾馆、图书馆墙上都安有红色火警按钮,同学们千万不要随意按动它。消防用的水龙带、水枪、提桶、灭火器以及专门用来消防锹、镐、钩、沙箱等也不要随意搬动。6. 校园是求知、 学习的场所,人员多而且集中,特别是中小学校园,同学们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发生火灾,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校园防火要特别注意不携带火柴、打火机、鞭炮等火种进入校园。实验课上使用的化学药品,有些是易燃品,所以操作时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要随意自行配制药品和违反操作规程。7. 大扫除时, 有些学

11、校习惯将树叶和垃圾堆放烧掉, 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即污染了环境又容易引发火灾。 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则卫生安全,值得借鉴和推广。8. 外出活动时身上不携带火柴、 打火机等, 不携带任何易燃易爆 品。9. 外出活动一般不组织野炊活动, 确属必要, 一定要在老师或辅导员带领下,选择沙滩或空旷安全的地方进行。还要注意:大风天气应停止野炊。野炊完毕,要确定熄灭火种,以防“死灰复燃”造成森 林火灾。精品文档10. 发生火灾,同学们一定要保持镇静,量力而行。火灾初起阶段,一般是很小的一个火点,燃烧面积不大,产生的热量不多。这时只要随手用沙土、干土、浸湿的手巾、棉、麻袋等去覆盖,就能使初起的火熄灭。11. 如

12、果火势十分猛烈,正在或可能蔓延,切勿试图扑救,应该立刻逃离火场,打 119火警电话,通过消防队救火。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所在区 ( 县) 、街道、胡同、门牌地址。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要讲清报警人姓名、电话号码和住址。12. 报警后要安排人到街道口等候消防车,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 道路。13. 有的同学出于好奇,喜欢围观消防车,这既有碍于消防人员 工作,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安全。14. 不要随意乱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 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如果发现有人假报火警,要加以制止。15. 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国家明令禁止学校、 机关和其它社会团体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灭火。宁县五中政教处二0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