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581248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遗传与进化.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2:遗传与进化本模块目标概述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2.1 遗传的细胞基础(1) 学习要求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发生的部位 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名词尝试模型建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说明减数分裂的过程 概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概

2、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区别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典型图形 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 DNA 的变化规律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和位置的变化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区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差异 解释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概述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 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2) 教学建议本部分内容包括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作用等知识。这部分内容在本模块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为学习遗传与进化知识做好 铺垫。显然,对这部分

3、内容的学习必须以第一模块的细胞周期及有丝分裂等知识为基础。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 述,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解释。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 减数分裂实验、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以及评价其意义与伦理问题,这些新增加的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或体验学习过程,教学中应予高度重视。近50年 来,科学家们不仅阐明了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而且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教师要善于联系相关的科学科技与社会实际等内容进行教学。此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还 是学习选修模块中有关避孕原理和方法、人工

4、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内容的必备知识。 在教学中,本部分内容应以原始生殖细胞配子受精卵为线索,以配子的形成与融合为核心,学习减数分裂的发生部位、时间、过程和结果,比较卵细胞与 精子形成的异同,并阐明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教学中应以演示、观察和模拟等活动为主,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再 通过学生自己尝试建构模型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有丝分裂内容为知识背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减数分裂间期的复制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 色体和DNA分子的数目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

5、体和DNA分子的数目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分子的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染色体数目变化与染色体行为联系起来,将DNA分子数目的变化与复制 及分裂次数结合起来,将染色体数目的周期性变化与其意义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准确解释相关专业名词,概述分裂过程中 的主要特征,辨认不同时期的典型图形或模拟绘图。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如,在组织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活动时,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如网络、报刊、书籍、电视 录像等)进行,然后交流讨论评价其意义及伦

6、理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指导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对于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讲明道 理,以理服人,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2 遗传的分子基础(1) 学习要求具体内容标准学习要求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说出“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 认同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概述DN

7、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阐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收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的资料,体验沃森和克里克的探索过程与互助合作的科学精神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索的精神 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举例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 概述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阐述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探究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认同基因的物质性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概述DNA分子复制的时期、过程和条件 说明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阐明DNA分子复制的实质 概述DNA分子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认同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对研究 DNA分子复制的指导意义

8、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概述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说出中心法则的内容 指出遗传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关系 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2) 教学建议 本部分内容以DNA基因遗传信息为线索,主要从分子水平了解生物的遗传物质,从微观层面上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在本部分内容中,证明DNA是生物 主要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DNA的结构和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把握重点、分解难点。如在学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在 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结论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得出DNA分子必需保持完整性才能行使其遗传功能等结论;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密 码子简并性的特

9、点。本部分内容中所涉及的化学键以介绍氢键为主,其他化学键知识不宜过多讲述。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以将 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比作一个旋梯,其中磷酸、五碳糖交替排列形成的长链是扶手,碱基对是台阶,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建立DNA分子的空间概念,也有助于理 解两条链的平行关系。但特别要注意对“反向平行”的分析。可以利用DNA分子的可拆分模型讲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也可以动画演示DNA分子的复 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学习脱氧核苷酸与遗传信息的关系时,可从计算机的二进制入手,指出DNA分子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具备更强的编码能力,并适时引入 DNA计算机

10、和DNA身份证等。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一些调查活动,如班级和年级色盲学生性别和比例的调查,将调查结果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 例”结合起来,使本来抽象的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史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如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史”中,可以体验到科学工作的曲折性、互相合作的重要 性以及百折不挠的攀登精神;“信使RNA和密码子的发现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预见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指导作用;“DNA是主要遗传物 质的探索史”则有利于学生认同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1、搜集资料的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通过相关链接搜集有关现代遗 传学发展的更多资料,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材料的选择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片或硬 纸片分别代表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用金属细丝代表化学键将各部分按一定次序连接起来。制作模型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DNA分子 “双螺旋”和“反向平行”特点的认识。2.3 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学习要求具体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认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性和他在近代遗传学上的地位 分析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认同孟德

12、尔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步骤,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列举生物的性状及表现方式,区别性状及相对性状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区别纯合子与杂合子,等位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基因型与表现型,杂交、测交与自交等遗传学概念运用模拟实验,体验遗传因子通过分离及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应用遗传因子的假设,解释与分析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现象 应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举例说明遗传规律指导育种工作及人类遗传病防治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举例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3、说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阐明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尝试用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概述伴性遗传 概述生物性别决定的类型,解释人类性别比接近1:1的原因概述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及表现的特殊性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及其特点 举例说出常见的几种遗传病及其遗传特点 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知识与人类遗传病防治及生产实践活动的关系(2) 教学建议 本部分内容以孟德尔的遗传研究与发现为线索,以基因的遗传方式为核心,重点介绍了孟德尔两个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阐明了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基本定律以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概述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 在本部分内容

14、中,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及其在生产和实践中的应用、伴性遗传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而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和非等位基 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则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要重视建立科学思想的教学,可以通过介绍孟德尔的生平,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孟德尔作为遗传学奠基人对遗传学作出的 杰出贡献。建议在分析杂交实验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诸如基因和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纯合子和杂合子、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 状、等位基因和相对性状等基本概念。要充分利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在模拟试验中,随机事件的概率通常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能反映出规律性的 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孟德尔假说的科学构建思路有较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减数分裂与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细胞学基础。注意将数学概率统计的原理应用于生 物学科学分析中,并学会概率的有关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