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56471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纠正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品德不良是不少学生违法犯罪的前兆,违法犯罪常常是不良品德发展的结果。因而,对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这种现象虽然在学校中属于极个别,但是,俗话说“一颗老鼠屎会坏一锅汤”,如果班级里有这种不良现象,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 小学生品德不良

2、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类,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缺乏,道德情感缺陷,道德意志薄弱等三个方面。(一) 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客观原因:1、社会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逐渐扩大,接触的人或事渐次增多,社会上的一些恶习,如聚赌、斗欧以及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倾向。同时,录像厅所播放的涉及黑社会或黄色、淫秽内容的录像,会慢慢侵袭和毒害孩子们毫不设防的幼小心灵。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经济单位,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最初培养场所。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会对孩子

3、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家庭中的某些不良影响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目前,家庭教育失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 重养轻教型:这种类型的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忽视对子女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典型的想法是: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会好,相信树大自然直。或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孩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目无长辈,缺乏纪律性,酿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恶果。(2) 过度溺爱型:这种类型的家长懂得一定的教育规律,知道应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却过分溺爱、袒护,无原则的迁就,情感大于理智,使孩子从小就自以为

4、是,任性执拗,学会了不正当的归因方式。(3)过分严酷型:这种类型的家长或者相信“黄荆条下出好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则一顿棍棒,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或者有些家长,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只允许自己的子女比别人强,让子女参加了无数个补习班,使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闲,生活压力过大,从而产生道德认识、判断、选择上的困惑和严重扭曲了的报复心理,这为他们走向犯罪种下了祸根。3、学校因素: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部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挤掉了思想品德课的时间,虽然有时也进行思想教育,但只是一种泛泛的说教,既无深度,又没有针对性,缺乏教育力度,不能很好地

5、将知、情、意、行协调统一起来。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缺乏教育的一致性,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不能达到立体的教育模式,甚至相互推委,各执一端,各行其是,因而使学生的不良品德,有机会滋生、蔓延乃至发展壮大,直至造成恶果。(二)小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主观原因: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在不良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影响下,通过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学生心理上的某种矛盾状态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1、道德认识缺乏: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如果学校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而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就会造成学生道德判断上的困难和随

6、意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选择。学生缺乏道德认识,诸如:对善恶、良心、荣誉、幸福、正直等认识不够,就会犯错误,甚至犯罪。2、道德情感缺陷: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他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会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有的学生可能较长时间地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或学校的不良道德观念的影响,慢慢出现了道德情感缺陷。如:缺乏正义感、责任义务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荣誉感等。情绪冲动,缺乏理智感;行为怪异,不讲仪表,没有道德审美感,这些都是产生不良品德和违法犯罪的土壤。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

7、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道德意志比较薄弱。有些学生尽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有丰富的道德情感,但由于缺乏自制力,而不能战胜个人欲望,也有学生犯错后,愿意痛改前非,但终因缺乏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而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在歧途上一错再错,愈陷愈深。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预防与纠正:(一)、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如果有了情感上的障碍,再正确的教育也不容易被接受。不良品德儿童接受正确教育主要要消除情绪上的隔阂,教师就要取信于儿童。只有当儿童信任老师,认为教师和同学是真诚关心和爱护他时,才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接受正确的教育。所谓“动之以

8、情”就是要从建立信任、消除感情隔阂入手。为此,一方面教师要真诚地善意地耐心地帮助他、关心他,使他对教师慢慢地产生好感;另方面集体和同学要热情地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从切身利益上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二)、抓住关键时机,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国内大量研究证明,儿童不良品德的矫正一般都需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这几个阶段。而醒悟和转变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抓住醒悟和转化的机会,就可以使矫正工作的进程大大加快。 所谓醒悟就是初步认识到了错误的性质、危害和严重后果,并能从思想上开始有改正错误的意愿。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心理因素,也是能否转变的关键时刻。如果在

9、这个时期能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和信任,使他感到有进步的希望和可能,这个时期就可以成为他进步的新起点。假如这个时期没有及时引导,他体验不到周围环境的好意而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点火花就会自行媳灭,不可能转化为行为动机。 转变是儿童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是转化的第一步,对品德不良儿童来说却是非常艰难的一步。因为在这一行动之前需要经过反复的剧烈的动机斗争。因此,一方面老师应创造能促使其行动取得成功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另方面对于儿童行为上的点滴进步都应该及时地肯定和鼓励,使他的进步行为在正强化中得到巩固,并加强进步的动机。 由于不良品德的惰性特点和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儿童在醒悟和转变开始后,一

10、般都不能直线式前进,往往会出现一定次数的反复,重犯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此老师不应失去信心。从教育的要求来说,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反复。但是,不应该急躁、气馁、失去信心,而应该分析情况,找到原因,针对特点因势利导,使反复现象尽快地消失,进入到巩固和稳定阶段,从而初步完成矫正品德的任务。(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

11、、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四)、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动机的 重要因素。品德不良儿童的道德过错往往是由于道德认识上的无知造成的。因此要矫正儿童的不良品德就必须重视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意义,分清什么行为是好的,可行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不许可的;而且还要使他们知道行为的后果如何。道德认识的提高不能光靠道德谈话来“晓之以理”,

12、还必须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敢于批评不良的风气,有良好的榜样可模仿,奖惩公道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的道德认识得到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支持。(五)、针对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耐心地进行教育,不能急于求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习惯,从各方面的情况,认真的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帮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不良品德的矫正这个过程是十分曲折和复杂的,需要教育者调动一切教育力量,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比如:主题班会,开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等,形成多方位的教育。同时,还要与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广泛联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的立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愉快、和谐的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