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656099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新能力的培养。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

2、教学。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提示题目,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二、让学

3、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

4、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一要自学存疑。指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句子,写出疑难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二要质疑答难。是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释疑解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入情入境地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

5、一个个疑难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激疑拓展。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新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