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55466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5篇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把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进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进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力量,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进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进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进展和富强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进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

2、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白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头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进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消失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答复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始终连续到今日。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进展,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答

3、复,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富强的缘由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现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索唐代商业进展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观看并思索,答复出缘由:社会富强、农业的进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水道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大水道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答复,大水道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富强。 2.商业富强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表达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

4、内设置官员治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消失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现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富强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富强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

5、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消失。很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头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进展到纸币,消失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制服了欧亚大陆,幅员,那么元代的商业进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索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富强。重新疏浚大水道,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兴旺。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靠,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

6、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进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进展的根本状况。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富强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进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进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消失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沟通争论:思索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终教师启发学生思索: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答复。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进展,商路港口兴旺,文化富强。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7、学问。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进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沟通。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篇2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与;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根底;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

8、、影响:根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富强的表现 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全部公民开放 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陪审法廷是法院 国家为担当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方: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公平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熟悉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

9、义:肯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爱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冲突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供应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爱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拟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1)、学问与力量 学生能了解和把握反洋教斗争的进展;义和团运动兴起、进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

10、培育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力量;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育“论出史出”的力量;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育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实行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熟悉“农夫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根本主见,也是农夫阶

11、级在民族危机状况下的救国主见,是农夫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缘由,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力量的形成期,思维力量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把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把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讨论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讨论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育分析思维力量和理解力量。 2、详细做法: (1)、采纳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

12、学生求知欲和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动身,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争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忙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供应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索,以公平的地位与学生进展沟通、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状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肯定的独立思索力量,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和阅读分析史料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新课程改

13、革的根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学问构造。 (2)、比拟学习法 对重要学问引导学生进展比拟,培育学生的比拟思维意识,学生在比拟中稳固学问,培育力量。 (3)、归结法 由于历史学问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把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育教案篇3 复习目标 1、正确熟悉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把握原始社会各进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缘由。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把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冲突,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依据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斗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把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进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进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