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551534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执教:江张松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重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先秦散文,属于对话体论辩文。这篇文章里,孟子环绕着“如何实现王道”,展开她的论述,体现了她的“仁政”主张。学习本篇课文,现实意义在于掌握更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深刻意义在于领略孟子的思想智慧的光辉。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的古代记叙文和必修二古代说理性散文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措施和规律,对学习本单元有一定的协助。但由于初中基本不牢固,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本学时,重点还应放在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和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

2、才干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三维目的:知识和能力目的一熟读和背诵课文。二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整顿。三初步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过程和措施目的一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结合同步作业有关内容,初步理解作者其人其文,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词义问题。二在诵读的基本上,体会孟子文章的充沛气势和孟子的论辩智慧。三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性习惯,如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总结、归纳,等。四通过小组合伙探究,解决课文内容有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一通过初步对孟子及其“仁政”思想的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充足体会孟子这种思想学说的可贵性。二联系今天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孟子的发展生产方

3、面主张的进步意义;三联系今天国内的人口政策,理解当今社会“民加多与否”对国家实力的影响。教学重点:一掌握、理解本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二初步领略孟子的“仁政”思想。三初步领略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四熟读,背诵。教学难点:一孟子善用譬喻的论辩风格。二孟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进步意义。教学学时:1学时教学环节:一导入国内古代有一种少年,刚开始,她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她就常常喜欢学别人办丧事玩,她妈妈觉得这样不好,不适合孩子成长,就搬到市场附近住下来。可是,这个少年又开始学商人做买卖玩,她妈妈又觉得此地不适合于儿子的成长,最后搬到一座书院旁边住下,后来这个孩子就以进退朝堂的规矩作为自己的游戏,这时,她妈妈才

4、放下心来,觉得这儿是抱负的环境,定居下来。后来这个孩子长成后来,学识渊博,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大思想家,被人们称为“亚圣”,她是谁?(生答:孟子)对,她就是孟子。刚刚讲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的思想、主张是如何的。二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字词读音。三合伙探究在预习的基本上,结合课文注释,文意上尚有无不懂的地方,如果有,请提出来。生:有。师:就该生问题分组合伙探究,请一位同窗解答。(如果学生不能解答,或解答不对的,教师指出)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划分构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构造层次。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5、1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因素。第三部分(第7段),孟子提出使“民加多”的主线措施。五根据文章构造,分析文意(一)一种疑问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教师提问:为什么梁惠王但愿人口多呢?生答:古代人口少,为了增长劳力和扩大兵员,但愿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见课文4页注释)教师提问:那今天的社会,还是不是这样呢?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是不是还都但愿自己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呢?明确:不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军队,都不再以人口数量多少作为实力的象征了,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的发达限度。在当今社会,人口增多不

6、仅不是好事,反倒值得我们担忧,由于地球资源有限,因此我们今天主张筹划生育。但能不能因此就讥笑梁惠王想要人口增多的想法呢?固然不能,时代不同,具体状况不同,因此我们也就要具体分析,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评判古人的做法对错、优劣。(二)两个批判师提问:在课文第二部分,针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因素。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是“两个批判”,请同窗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批判?明确:批判一:“王好战,请以战喻。”间接批判了梁惠王的好战。孟子生活的时代,是国内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各国诸侯,“以攻伐为贤”(副板书)把能攻善伐看做贤能,而这是孟子所反对的。孟子主张“王道”,反对以暴力为特性的“霸道”。

7、因此这是第一种批判。批判二:“五十步笑百步”批判了梁惠王所谓“尽心”,其实与邻国的政策相差无几,都是虐民暴政。孟子能不能直接对梁惠王说这话,说你别在吹牛了,你这一套其实跟其她国家的暴政是同样的。固然不能,她是以一种婉转的方式体现了这样的观点,这叫譬喻论证,也叫比方论证,这种论证措施别人容易接受,也很有说服力,这是孟子论辩的第一种特色。总结:说服别人讲究措施:措施一,站在对方的立场,例如孟子,她就是站在梁惠王的立场上,出发点也是“使民加多”;措施二,说话方式婉转一点,不能用疾风骤雨式的,应当用和风细雨式的。接着我们来看孟子论辩的第二个特点:先破后立。既然否认了梁惠王自诩的“尽心焉耳已”,以五十步

8、笑百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就是“破”,那应当如何做,才干让“民多于邻国”呢?接下来就是“立”,陈述孟子的观点和主张。(三)三点主张师启发式提问:针对如何使民加多,最后实现“王道”,在第三部分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概括总结一下,是哪三点:第一点:王道之始王道的开端。王道的开端要怎么做: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样做之后就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胜”是什么意思,尽,完。孟子的意思就是说“谷物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多美好啊,梁惠王听了能不心动吗?这样的最后效果就是“民养生丧死无憾”,意思是,老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安排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的。这

9、样就是王道的开始了。第二点:王道之成王道最后成功。“成”是建立在“始”的基本上的。在“始”的基本上,还要怎么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样做之后,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这样做的最后效果:王于天下。师启发式提问:请比较王道之始的措施和王道之成的措施中的前三条,有何不同样?明确:前者是不横征暴敛,要薄税敛。不违农时,不再农时的时候征调百姓服役。数罟不入洿池,不要让细密的网入池塘捕鱼。老百姓为什么要让细密的网入池塘捕鱼,是由于政府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太重,逼得没有措施,才“数罟入洿池

10、”,连小鱼虾都不放过,捕捞起来用以上缴政府的苛捐杂税。斧斤以时入山林,人们按一定季节上山砍伐树木。反过来问,人们为什么不准时节上山伐木,某些小树还没长成材,就被砍到,还不是为了上缴政府的苛捐杂税吗?因此,王道之始这三条,是规定梁惠王减轻老百姓的税收,不要横征暴敛,反对杀鸡取卵式的剥削(副板书)。这样才干进一步发展生产。老百姓都被政府征调去服役了,田地没人种了,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都被打捞起来了,山上的小树都被砍伐了,那哪里还谈得上进一步发展生产、增长国立呢?!后者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老百姓有五亩之宅的桑树,可以用来织丝;鸡豚狗彘之畜老百姓可以在家饲养某些动物,可以

11、用来提高生活质量,吃上肉;百亩之田老百姓可以有一定的田产,这样可以避免吃不饱肚子,挨饿。这些其实就是孟子主张的“井田制”的具体措施。总结:孟子提出的这些发展生产的措施,简而言之,就是承认农民有一定的财产权,反对杀鸡取卵式的剥削,政府征税有一定的限度,使农民生活得到保证,这是有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且我们讲,这其中有些内容对今天的社会也很有借鉴意义。比方说,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和我们今天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有某种限度上的契合,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师启发式提问:除了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在王道之成中,孟子还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说的是什么?明确:让老百姓接受礼义廉耻的

12、儒家思想教育,使老百姓知礼懂义。总结:前面两点,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保民、教民。第三点:王之态度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应有的对的态度。师启发式提问:这里又用到了一种什么论证措施?明确:比方论证。把什么比方成什么?效果固然比直接声色俱厉的告诉梁惠王,你不要怪罪年成不好,想想你自身因素,要好得多。孟子在最后一段告诉梁惠王的是,害民的不是不好的年成,而是虐政(副板书),因此要怎么样?行仁政,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干使她们归附。总结:以上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回到前面的伏笔。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治(副板书)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但是在那个时代,注定无法实现,只能像孔子同样,最后退而著述。六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跟之前学习的兰亭集序、赤壁赋不同,我们欣赏的不是作者笔下优美的文辞,而是在两千近年前,孟子的这些难能可贵的思想。固然,由于时代的关系,孟子思想肯定有不合时宜的东西掺杂在里面,这就要我们今天的人,运用眼光和脑筋,取其精髓、弃其糟粕。在这篇课文中,孟子觉得不能对百姓征收重税、不能对百姓进行杀鸡取卵式的剥削、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让老百姓接受一定的教育,这些主张和思想,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协助梁惠王称王,但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尚有其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地方。七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