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规模小、密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农村社会事业比较落后;南北差距逐年增大;产业结构单一等。为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系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是指导城乡一体化协调和健康发展的首要环节。根据202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转变过去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对城乡分割的理论与实践
2、模式,高度重视城乡一体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严格规划实施和监督。 二、要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市带动、大园区承载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生态涵养、旅游发展城乡体系空间布局;全力打造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百万人口中心大城市,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三产的吸纳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
3、以宅基地换房等多种形式,分层次稳步推进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组团中心区、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集中。围绕实施“千企帮带、百村示范、十村样板”工程,建设1000个新农村,保护好、发展好一些民办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探索走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居住方式改变有机结合的路子,建设田园式新型社区,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三、要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完善城乡经济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工业化、城镇化为
4、主要手段,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协调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基地集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规模大、质量高的特色产业集群区。 四、要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到2021年基本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21年农村社会保障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基本接轨。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将全市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
5、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健全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网络,加快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五、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保证城乡居民公平享有付费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管1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范围。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
6、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根据我市“两基地、一中心”建设要求,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科学发展富民强市 第二篇: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212021年)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今年4月,我市启动了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212021年)编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多次召开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于8月26日通过专家评审会,9月12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查,11月15日,市
7、委常委会议又对本规划进行了审查。为使规划更趋完善,现再次征求各界人士、广大市民的意见,欢迎大家建言献策。 榆林,一座古老传奇的边塞之城,闪亮数千年的塞上明珠。随着改革开放和能源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异军突起,中国“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创新转型”、“持续发展” 荣耀伴随着使命,为着更多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 一、规划背景 (一)四大背景: 1.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战略新动向榆林位于陕甘宁、呼包银榆、“三西两东”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之地,多项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榆林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榆林依
8、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在三个国家级层面的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都对榆林发展有很高的定位。 2.陕西重要一极陕西迈入“双轮驱动”时代依托资源优势,榆林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打造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形成陕西“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3.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后
9、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协调健康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4.周边城市发展新态势竞相发展、竞争激烈榆林地处包茂、青银两条国家重要联系大通道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邻近地区城市均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趋同性较高,发展竞争激烈
10、,从经济发展来看,榆林经济总量处于前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特点明显,第一产业发展居邻近地区首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然而,相较其他城市,榆林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农业发展条件、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多样化的资源条件,为榆林在区域中寻求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立足多样的资源基础,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在区域城市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二)自身审视三大特征: 1.自然条件多样。 2.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 3.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 (三)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 2.经济基础雄厚。 3.矿产、可再生资源丰富。 4.农林牧资源独特。 5.地域文化多样。 (四)自身
11、审视五大制约: 1.“能源独大”,产业升级转型压力大。 2.地区发展差距大。 3.“小马拉大车”,以城带乡任务重。 24.水资源紧张,用地受限,制约城乡发展。 5.“保护与发展博弈”,生态保护压力大。 二、战略目标 (一)发展方向与思路 市域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优高端能化主导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化工新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聚集和人口城镇化,支持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服务周边区域,辐射大西北,成为陕
12、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塑造多元文化城市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战略 贯彻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以“四化同步”为动力,着力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和机制创新;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切入点,针对榆林城镇化发展实际,以“中心引领、三区协同、南聚北优、双人联动”作为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县级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合理布局一般镇和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城乡居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3、1.中心引领随着近年来榆林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推进,横山、米脂、佳县,毗邻中心城区的发展优势已经形成。 横山县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榆横工业区,已经形成区县一体发展的趋势。此外,榆神、榆米、榆佳之间均已建设起一批工业园区,但这些工业园区仅立足于各县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基础上,园区之间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协同发展局面。 在这一发展条件下,借助中心城区及周边经济强县带动,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将横山、米脂、佳县纳入中心城市建设,组织协同发展,构建一 3市四区的大榆林,不但能够做强榆林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有效带动市域经济跨越发展,同时对三县的城镇化及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14、2.三区协同以“大榆林”中心城市为统领,整合北、西、南三个发展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三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神府、靖定、南部三个经济区,明确发展思路与区域职能,协同推进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 3.南聚北优结合榆林市域资源分布、发展条件及国家国土开发计划,榆林南部地区受地形及发展基础所限,以县城为中心,集聚发展;北部地区依托现状较好的城镇发展基础,优化结构,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总体实现“南聚北优”的发展思路。 4.双人联动受资源开发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域城镇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和无定河川道,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以及榆阳、米脂、绥德和清涧,形成
15、了“正人字型”的空间形态,榆林中心城区处于人字型的中心。 同时,黄河沿岸和307国道沿线也形成了系列城镇群,如府谷、佳县、吴堡、清涧以及绥德、子洲,形成了“倒人字型”的空间形态。 双人字型发展轴线一直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重要集聚导向,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带。 (三)战略目标 1.发展目标以升级转型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榆林建设成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共同进步;城乡空间层级分明,分类指导;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公平共享;城乡设施统筹建设,高效衔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2021常住人口375393450城镇化率(%)606575城镇人口(万人)225256338农村人口(万人)1501371122.推进步骤近期(2021202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发展步伐,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 4中期(2021202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提升,建设中国经济强市。 远期(20212021)。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