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54407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如皋市实验初中 秦旺明磁体和磁场一节是研究电磁学知识的起始节。这节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磁体的基本性质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磁场及其方向性,知道磁体的磁场分布状况,理解磁感应线。根据教学要求,本节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研究磁体和磁极的知识。过去我在教这节课时,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磁体的吸铁性、指向性以及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通过习题加以巩固。这样教师讲得多,演示得多,既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能力,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物理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

2、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我采用了引导探索、激发创新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课前预习,诱发求知欲望。预习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前奏,同时对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节所学知识在小学自然课中已有所涉及,学生已能初步认识吸铁石(磁体)能吸引由铁组成的一些物体。在这一基础上,我布置同学们每人自备一块磁体,并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磁体,这些地方磁体的作用自己能否解释。不少同学带着这样的要求,发现自己的学习用品和家庭日常生活设施中很多地方运用到磁体,而有些磁体的作用自己无法解释,产生了不少疑问

3、,形成了探索问题的求知欲望。二、课堂导学,创设创新氛围。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而课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和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首先,由学生取出自备磁体,用磁体去靠近身边各种不同物体,自己动手实验探索磁体的吸铁性。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对磁体的这一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用它解释预习时碰到的一些现象,初步尝到探索的乐趣。其次,再由学生演示条形磁体吸引小铁屑实验,由于该实验可视性强,成功率高,因此所有同学都一目了然。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得出磁极概念就顺理成章了。接着,还是

4、让学生上台操作磁体的悬挂实验。此实验使用了两个条形磁体和一个磁针同时自由转动,当其静止时,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这时再引导学生归纳磁体的指向性特征,并组织学生对磁极取名,这时所有同学都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地探索、争论,积极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最后,引导学生完成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索实验。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他们都非常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思考。通过总结评比,学生得到赞赏和鼓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不但对磁体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而且积累了创新的基础。探索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激发创新意识,在于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思考题,能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开阔思路

5、,拓展思维,有所发现和创新。在学生认识了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后,我设计了两道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一根钢棒靠近小磁针的磁极时,小磁针会自动接近钢棒,由此能否判定钢棒具有磁性?有两根完全相同的钢棒,已知其中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没有磁性,如何来鉴别出有磁性的一根?鼓励同学们从各种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拓宽思维视野,发掘新奇思路,尝试一题多解。同学们通过积极的探索,思维活动由单一性过渡到多样性,发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实现了认识的飞跃。三、课外实践,引导自我创造。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课外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6、际问题中的创新能力。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让同学们课外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应用磁体的现象;进行“小设计”、“小制作”。结果发现同学们不但能清楚的解释日常生活中部分磁体应用规律,有的同学还设计了粉碎机过滤器,制作了指南针、磁铁钉、悬浮鸟、方向定位装置等等。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而且也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充实。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接班人。本课教学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优化教学结构,拓宽教学渠道,改进教学方法,点燃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