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54357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承明教授的经济史研究一吴承明先生,1917年1月3日生于河北省滦县。父亲毕业于北洋大学,业律师;母亲是北洋女子师范毕业生。先生幼年读私塾,稍长,立志以科学救国。1932年考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学习化学。此后,感到习学经济更能振国济世,于是转入经济系。此时,日军侵华凶焰日炽,华亡危机在即,先生以一腔报国热血,加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队等组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先生是北平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36年秋天,他被迫离校,转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继续学习。时值国难当头,平津危机加剧,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先生参加由平津学生及医护人员组成的战地

2、服务团随军服务;次年服务团解散,他到昆明西南联大复学。该校系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组成,这里名师荟萃,先生得以面聆陈寅恪、钱穆等史学大师之教诲,最使他难忘的是陈先生所授“佛典文学”。这里,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史功底。1940年毕业后,供职于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兼任新蜀报主笔和经济日报编辑等职。1943年冬,先生越洋赴美继续深造,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当时,美国经济学深受盛行的凯恩斯学说的影响,哥大则还保留着克拉克之遗风。先生学习成绩优秀,荣获“金钥匙”奖,并成为“”荣誉学会会员。1946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与钢琴家洪达琳结为伉俪。旋任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助手并归国。此时, 库氏受聘任中

3、国政府资源委员会顾问,吴先生为该委员会经济研究处专门委员。1947年初,先生任上海中央信托局信托处襄理,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等,当年发表中国国民所得和资本形成论文并被译载。1949年他的中国工业资本的估计和分析被几种刊物转载。是年末,举家迁北京。先后任职于中央外资企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处。1958年,他主持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设立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研究室,并兼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到“文革”,研究室被解散,先生也被下放到辽宁盘锦、河北固安等地的“干校”。1973年底,才获返京。1977年起,先生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先后担任该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198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投资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工商联特约顾问等。荣获国家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证书。二先生学贯中西,古今融通,早在作学生时就发表过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论文,归国后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及相关问题。四五十年代中心题目是国民所得和产业资本,重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六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许涤新共同主编三卷本中国

5、资本主义发展史,逾二百万字,由京、津、沪等地二十多位学者历十五个春秋,至1993年全部出齐。从撰写体例、主要内容的规划,到执笔导论等重要部分的写作,再到统稿删改的大量工作,无不凝聚着先生的心力与精神。此着确可视为 中国经济史的里程碑,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关注,不仅先后获得多种学术奖,而且中外刊物先后发表许多书评与介绍,另如英国麦克米仑公司决定出版英文译本。八九十年代,先生重在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尤其对商业资本、市场和交换理论、广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史学方法论、中国现代化理论等方面着力甚多。其研究特色是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之结合,研究核心点是中国的现代化。他注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6、与动态,并运用其中适应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在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的结合方面作出了典范。他的结合与运用是能动而理性的,突出于选择与修正。例如,先生有“计量经济学”的深厚功力,十几年前我读博士生时就上过先生这门课程。但 他认为研究中国经济史,明中叶以前不太适用计量方法,此后可以用,但资料必须可靠。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就是使用了系统论述与计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发表即有转载和英、日等文译本,后来他对其中一些资料又进行了修订。再如,近年来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影响本国,先生认为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等概念可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但应注意具体的研究对象与资料。先生的研究重心是近代经济史,但

7、他主张先作“专家”后当“博士”,即在专精基础上要贯通。八十年代初他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前资本主义部分和中国经济史部分主编,亲自撰写的“中国经济史”长辞条,是对中国几千年经济发展史的系统总结。他的历史观可以说是“发展论”,即历史包括经济史的发展可能曲折,也会有回潮,但总趋势是进步的。1982年他发表关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主要讲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入侵的后果,如何评价封建主义的作用。对于前者,后有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继续研究;对于后者,则有谈封建主义二题深入讨论。“二题”指古代封建主义和近代封建主义,“近代封建主义”是先生提出的概念,意指中国封建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8、,有其独有特征。“广义政治经济学”是先生又一重要课题,他倡导研究“中国封建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有影响的学术动态。这也是以前资本主义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学者理论困惑的共识。他主张“史无定法”,即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具体问题选择适用的方法,无论是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还是国外新兴的各学派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对此有重点论述。先生认为治经济史必须有历史学的修养和经济学的基础,他的论历史主义和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是其从理论到方法的阐释。他认为不能完全否定历史主义,而史学要与社会科学结合则是肯定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应当历史地看待经济学的发展,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一再申述在经济

9、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研究经济史的方法,而不是推导历史的模式。这可视为他方法论的基点。他在早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中,针对“冲击反应”范式和“传统现代”对立的理论,提出中国“内部能动因素”论,并予以实证考察。传统经济中的能动因素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他考察近代农业生产力,认为传统农业可以承担近代化的任务,但不否认其落后面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他以科学的精神和谦逊的态度,在再版时指出对于近代人口与耕地“我的估算已落后了”而应“改用时贤新论”。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他分析利用手工业的功效

10、及工业与小农经济的结合,指出可 能有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但终败于以洋行、租界为背景的大口岸经济的道路。论二元经济从理论上探讨不发达经济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并加以实证分析。先生认为将传统农业的作用局限于为现代化产业提供廉价劳力不对,关键是低估了传统农业的剩余。他对中国现代化的总认识,集中在世潮传统近代化短文中。值得注意的是,八十年代初,当人们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圈子里打转的时候, 先生已经着手研究市场问题了。1983年起,他发表了论明代、清代、近代市场的系列论文。他的市场理论和市场史分析马克思的分工产生市场的理论,提出历史上各种市场的出现多与分工无关。他还写了试论交换

11、经济史,建构交换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模式,提出“交换先于生产,并几乎成为经济发展的导数”。这在经济学研究上是重大尝试,非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与坚实的史料基础与史学功力不可。他研究市场,从商路、商镇、商品运销转向人口、价格、货币量、商品量等变化入手,分析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并讨论其对社会结构、阶级分化的影响。他的市场研究是以中国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为基点的。他注重流通的研究,认为仅仅从生产的视角不足以认识经济发展和中国现代化。于是,他用了很大力量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十六至十七世纪、十八至十九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进行系统考察,这可说是“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现代化

12、研究理论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希图在理论上找出一条适应中国经济史学和现代化研究之路,这可以视为“规范研究”。这些研究, 集中体现为近年发表的十六和十七世纪的中国市场、十八和十九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等系统成果,得出中国现代化肇端于十六世纪的明代“嘉万说”。此说并非是他的发明,如傅衣凌先生就有过相同论点。但是,是先生将此说立论,并以坚实的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展现于世人。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是他最近的一篇论文,论述从传统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同时指出市场机制也有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先生治学十分强调专题研究,重视论文的撰着,“由小而精到大而博”。他主张行文精练不夹虚文,他的

13、论文大多是掷地有声的精品。1985年先生曾出版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的论文集,是1949至1983年论文的集萃。1996年出版的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则是他1985至1995年论文的精选汇集,这部集子是为祝贺先生八秩华诞而出版的,更是他近十年来重要学术贡献的凝聚。三先生的研究,时代而言是从近代到明清,有生之年准备上溯宋代;内容来看是从生产、到流通、到市场;再到超出传统“经济”概念,对社会结构、制度变迁、思想文化进行系统考察。他认为经济发展因素有几个层面:文化传统、结构或制度、交换和流通、生产力水平。 仅有经济发展的“量”不行,必须带来制度变迁的“质”变才能呈现社会发展。他说现代化的启动因素是思想

14、解放和商业发展,引起不可逆转的制度变迁,然后才是工业化。欧洲先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继由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他提出的现代化因素始于十六世纪的“嘉万说”,依据是:经济方面,市场扩大,出现徽商、晋商、海商等八大商帮,出现工场手工业;同时,有赋役制的货币化和由丁入地、租佃制的定额化和永佃制、雇工的人身自由等不可逆变化。社会方面,这一时期乡绅权利的扩张包含着地方观念和知识价值化的内容;所谓宗族制“复兴”,实际是破除了平民不准立祠的禁例;连同士农工商地位的变化和突破礼制的奢侈之风,都是新兴因素。思想方面的变化并不与经济变化如影之随形。王守仁心学的兴起可视为儒学的进一步理性思考和突出自我价值,继之有泰州

15、学派、东林学派、李贽等反传统、个人解放思潮和稍晚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的启蒙思潮。文艺方面,明初印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而后期的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在若干思想上也是超前的。但是,嘉万以来的现代化因素并未引起体制性的制度变迁,随即受到十八世纪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思想上众多“逆流”的压抑。十八世纪是清盛世,愈是盛世愈趋保守。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有戊戌变法。先生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有着许多重要论点。他引述熊彼特语“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独特的过程”,说:“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即使是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也不能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或地区。”经济史研究不是只讲“纯经济的

16、”现象,提出经济史学家应当有整个历史学修养,从自然条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诸方面,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研究经济发展与演变。经济学各学派总的方法不外模式法和因素分析法,经济史则不宜用模式法。历史上各时代的经济发展总会形成某种模式,但它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研究的出发点。经济学日益模型化和数学化,主题狭隘,以至用公式“伪装精确的知识”、“用时间变量来代替思考”。经济史研究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应具体不宜抽象,不宜先立范畴,更不能用范畴“填充”历史。对历史研究来说,提出问题非常重要,而一般不宜假设。经典作家不轻言规律。他还有许多独到的论断,常常给人以习惯思维的冲击,如:“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未必 就是好的”,举出奴隶制的出现就是如此;再如,“萌芽不一定非成大树”,像资本主义萌芽就可能只是“萌芽”等等。先生将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