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6534002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总发中心校任敏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和由知到会的两次矛盾转化的过程,实现由不知到知的第一次矛盾转化的条件是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实现由知到会的第二次矛盾转化的条件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可见,学生始终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要促进整个认知过程的矛盾转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认知过程中去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情绪。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为了激发学生高涨的求知情绪,我在课堂上注意使用直观

2、形象的教具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造成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的感觉,从而精中集力,积极思维,大胆地参加学习活动,在无意识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如:一册课本上笔画名称的认识内容是比较枯燥的。过去都直接给学生讲:这是“横”,那是“横折弯”然后叫学生反复读反复记,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现在我改变了教法“先出示一根约一尺长的直直的红色塑料管(里面穿着一根软软的铁丝),把它横拿在手上,让学生说出:“横”这个笔画名称,再用手把它向下折弯,叫学生比较这时与上一个笔画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将横折了一下”,我肯定学生看得仔细,接着又将下端朝上面扳了一个较圆滑的弯,学生说:“横折弯”,我

3、要求学生总结,老师是怎么把一根直的塑料管变成最后这个形状“ ”的?并追问:这个笔画的名称叫什么呢?就这样,学生自己学会了二十一种复杂的笔画,较快地掌握了每种笔画的名称,学生们纷纷从家里带来塑料管玩起了笔画的游戏。其次,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过程”,而不是只教给学生现在的结论,因此得重视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自觉地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与探究的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发、诱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充分发挥,让课堂成为学生开启智

4、慧,展现自我的舞台!如,我在教学所见时,一个学生发问:“忽然闭口立,到底是谁闭口?”我先表扬他肯动脑筋想问题,接着追问:“你的疑问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学生说:“歌声振林樾”是讲牧童在张口唱歌,“意欲捕鸣蝉”的“鸣”也讲蝉在张口鸣叫,所以不知是谁闭口。学生问题的提出,反映着他在紧扣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思考、理解,我心里也说不出的高兴,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再读古诗各抒已见。一种意见说:应是蝉闭口,它发现有人来捉,就闭口不叫了。一种意见说:应是牧童闭口,因为牧童发现了树上正在鸣叫的蝉,想得到它,于是才滑下牛背站在地上,并闭住了口准备去捉蝉。到底哪一种意见正确呢?我让学生联系全诗的内容思考,懂得从上下文来

5、看,后一种意见才对,是牧童闭口立。再次,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通过展现认知过程,使学生即领会了知识,又获得有关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仅仅有这一步还不够,还必须将方法加以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向深入。因此,我尤其注重引导,组织、鼓励学生参加运用知识的实践,以印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加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教学古诗所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师环节,让三位学生上讲台扮演牧童,要求用神态、表情、动作以及语言表现出自己对诗的理解。学生一:他双脚叉开,做出骑在“牛背”上的样子,左手扶着“牛角”,右手轻轻

6、地拍打着“牛背”,嘴里唱着歌儿,不一会儿,他侧着耳朵象在寻找什么。他喊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于是跳下“牛背”去抓树上的蝉。他的表演受到同学们的反对,说他没读懂古诗,牧童“闭口立”,怎么叫起来呢?而且也不应该那么快地去“抓”蝉。学生二:他改变了前面同学骑“牛”的姿势,双脚侧坐在“牛背”上,双手一会儿拿着一支“笛子”(尺子代替)吹着,一会儿放下笛子唱着。忽然,他闭住了口,东瞧瞧,西望望,用耳朵在注意听着什么,他脸上的笑意似乎告诉大家,他发现了树上鸣叫着的蝉,接着,迫不及待的,慌忙用手去捉蝉。他的表演也没有完全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大家议论纷纷,一个学生说:“牧童那样慌忙地捉,会惊动树上的蝉,应该是

7、小心翼翼地、轻手轻脚地、慢慢地去捉蝉。学生三:他是在下面热烈的讨论之后出场的,只见他面带天真的微笑,双脚夹住“牛背”,并不时地轻轻拍打着牛肚,左手轻轻地扶着“牛头”,不停地给牛头抓痒,脸上流露出很疼爱这头牛的神情,右手扬着一根“竹鞭”在空中划着圈子,嘴里唱着动听的牧歌,头一摆一摆的,似乎在跟树林中的鸟儿们打招呼。忽然,脸上微笑消失,紧闭双唇,抓住“牛角”轻轻地滑下了“牛背”,蹑手蹑脚地向蝉叫的方向靠近(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也都仿佛象诗中的牧童那样,如临其境,屏住呼吸),最后,他双手迅速合拢,脸上出现了先前欢乐的笑意。他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在上述所见一课的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以戏剧表演的形式为主,结合讨论评说和汇报体会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情绪,又展现了他们理解课文的过程,并引导他们参加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加了认知活动,他们的理解、表达、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