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53282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爱莲说的艺术特色 【摘 要】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关键词】托物言志 艺术特色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1060年5月)写的。该文托物言志,议论精辟隽永,且语言简洁优美,是一篇千年传诵的名文。 一、采用传统的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古人云:“言为心声。”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以莲的形象来比拟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来比拟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仰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弃。作者反对当时消

2、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清官。这一鲜明的主题,正是爱莲说历经千年还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忠直进取的标志,是他不阿世俗的性格的参照物。 文中描写莲花的精彩语句,每句都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不阿谀奉承(“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中通外直”);不拉拢勾结(“不蔓不枝”);要德声远播(“香远益清”);要坚守节操(“亭亭净植”);要端庄、严肃被人敬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向世人强调自己爱莲,实质上是在表明自己要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受人拥

3、戴的清官。事实上他在为官生涯中也这样做了。但是当时官场内外各种腐败现象,使得他不禁感慨万分:“同予者何人?”因此,文中描写的三种花,是在隐喻官场中的三种人并表达自己的三种态度:一是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引为同调。二是以色彩绚丽、妩媚诱人的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三是对于象征君子(清官)的莲,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身体力行效法之。 二、运用正衬反衬相结合的衬托手法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爱

4、莲说通篇采用衬托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作总衬,再以菊花作正面衬托,然后用牡丹从反面衬托。通过一正一反的衬托,表明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喜好。中间描写莲花时,也是以环境相衬,以“淤泥”反衬其“不染”之难得,以“清涟”正衬其“不妖”之可贵。结尾部分以爱菊人少而爱牡丹人众从正反两方面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有力地讽刺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突出了主题。 三、精粹的语言之美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

5、语言上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语音美。全篇或叠音、或叠韵:或排比、或反复、或叙说、或感叹,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课文中用7个叹词“噫”字,表示感慨,引出全文的要旨。然后分三层进行论述: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照应上文的“独爱菊”。二叹爱莲者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用反诘的语气写出就比直陈的句式显得深沉道劲,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乎”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表感叹的语气。“宜”和“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然”。“众

6、”很多人。“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已然或必然的口气。这句话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语含讥讽,表示对时俗的鄙夷之情。 2.句式美。通观全文共八句,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作者在揭示花的三种品格时,作者用了一个长单句表达,宾语由三个并列排比式的分句组成。虽是长句,但简洁而有节奏,没有冗长之感。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结构上,这个长单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且都用“之”将宾语提前,突出了“爱”的内容。同时,与上文相比,三种花的次序发生了变化:先说菊,再说莲,后说牡丹。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语

7、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爱傲霜之秋菊的,除了陶渊明则“鲜有闻”,爱高洁之莲的,除了周某人还有几人?而“宜乎众矣”的多是追求富贵之徒。作者对世道的慨叹、知音难觅的心情跃然纸上。 3.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出现七次,几乎一句一个“爱”字。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者以“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独爱莲”的原因。第二段开始一句,没有直陈“爱”字,只以花喻人,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紧接着,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自然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可谓言近旨远。结尾处又就“爱”抒发感慨:爱菊已少,爱莲何人,而爱牡丹何众!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周敦颐在这篇百字精品散文里,娴熟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通过对荷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刚直、纯真、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对崇高理想与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贵权、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