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52341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作者: 张章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2018年第1期由于营造混交林技术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综合技术。应从实际入手,结合其技术 特点,发挥混交林的优势,确保造林符合科学规律、规划合理,以便避免混交造林失败。1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与优点1.1 促使空间以及营养面积得到合理应用其依据耐阴性、根型,包括生长特点与嗜肥性等相应树种的搭配,促使地面以及地下空间 均能够被充分利用,进而有利于植物在不同时间及不同层次得到光照、水分及养分。1.2 改善相应的立地条件混交林不同于其他单纯林,其能够减弱林内光照,降低相应气温,促使林内风速减小,减 少相应的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另

2、外,混交林冠层比较厚,枯落物也相对较多,相对于单纯 林而言,更能增强土壤肥力。1.3 促进林产品相应的产量以及质量其可以充分借助于外界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各个树种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行光合作用, 提升了光和效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积累多种有机物质。所以,其无论是从总蓄积量上来看, 还是从生物量上进行比较,均远高于单纯林。在混交林中,主要树种能够借助于伴生树种所提 供的支持,促使其主干生长。1.4 有利于进行防护措施针对森林所进行防护措施时,主要从林分结构入手。混交林特点在于林冠浓密,同时根系 深广,而且具有多种枯落物。另外,其地上、下部分相应的结构也相对复杂复杂。因此在涵养 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一

3、系列防护效益上均高过单纯林。1.5 提升抗御相应自然灾害的能力因为其树种类型多样,生存环境也比较好,并未为某些害虫以及病菌提供大量繁殖的机会 与生态条件。其林内温度低,但是其湿度大,同时风速又比较小,降低了可燃物发生着火的概 率,减少了火灾的出现概率。另外,针阔叶混交林中阔叶树能够起到阻隔作用,能够有效防止 树冠火,包括地表火势发生蔓延等。2 针对营造混交林的技术分析2.1 混交树种相应的类型现阶段,可以将主要树种及混交树种分为4 种类型:(1 )乔木混交型,这一类型中的两 种树木均为第一林层地相应的乔木树种,特点在于经济效益高,但缺点在于林地生长关系相对 紧张;(2)主辅混交型,这一类型中的

4、主树种为第一林层相应大乔木,而伴生树种则是第二林 层相应小乔木,特点在于二者间的关系相对缓和,同时结构也趋于稳定;(3)乔灌混交型,这 一类型中的主树种属于乔木树种,而相应的伴生树种则属于灌木树种,特点在于二者关系在开 始阶段比较紧张,随着增长慢慢缓和;(4)综合性树种,这一类型的树种为主树种、伴生以及 灌木进行混交,其综合了以上三种类型的特点。2.2 选择恰当的混交树种混交林能否顺利营造成功取决于能否为主要树种选择出符合实际的混交树种。在选择混交 树种时,需注重树种间相应的动态关系,以便充分发挥人工林地效益。实际选择时,可就如下 几点进行考虑:(1 )混交树种间相应的生态关系最好能够具有互补

5、特定。举例来讲:具备速 生特性的与慢生进行混交、具有喜光特性与喜阴进行混交等;(2)应当具备能够改良土壤、促 进生长,不止树干相应外形得到改善等方面的作用;(3)混交树种应当具备相应的经济、美学 以及生态效益;(4)混交树种应该具备一定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需要详细调查其特点;( 5) 混交树种应具备一定的繁殖以及生长能力,进而确保其造林能力。2.3 确定出科学的混交比例(1)确保主要树种能够处于主导地位,具体为主要树种应该占到较大空间;(2)倘若主 要树种竞争力相对比较强,可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比例,同理,倘若竞争力相对比较弱,应 适当提升比例;(3)混交过程中,应遵从以促进主要树种生长为基本准则的相应原则。一般情 况下,倘若是灌木树种,尽量控制在25%50%;(4)应全面考虑树木立地相应条件。倘若立 地条件较好,易多种植主要树种,此时,伴生树种可以选用灌木树种;反之,最好不用伴生树 种,可以适量提升灌木树种相应比例。3 结语借助于如上方法能够确保各个树种以一种和谐的状态共同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 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弱,那么树种间的相应竞争也很有可能被再一次激发,因此在营造 完混交林后,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在出现特殊问题时,能够及时改进,以便有效解决问 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