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批注式精读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51086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火之谜》批注式精读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天火之谜》批注式精读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天火之谜》批注式精读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火之谜》批注式精读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火之谜》批注式精读教材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天火之谜教材分析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 高展一、文体特征: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课文。作为本组第一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顾别人的嘲笑,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而后的几篇课文分别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自然现象给予人们的启示,研读每篇课文之后,会发现本组课文似乎都在说明成功的人一定是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的人。而本文就承担着引领者的作用。二、写作手法:叙事清晰,是本文

2、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首先是“发现问题”: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接着是“观察分析”: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静

3、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点,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都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这里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环境即心境”,对环境的描述不仅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外露,同时也会影响着读者的情绪。最精彩的是富兰克林触摸天电的时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的上方,“怒发冲冠”的纤维,带给我们一种难于言

4、表的紧张,“之”字形的闪电,炸雷,倾盆的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身临其境的恐惧。随着富兰克林越来越靠近钥匙的手指,我们的心弦也越来越紧绷。“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花骤然闪现,紧张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此时,峰回路转,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呐喊,让我们的焦虑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兰克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富兰克林。最后是“问题解决”了: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高大建筑物,为民造福,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关爱别人的人。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环境的恶劣,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对比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让我们对富兰克林敢于推测、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