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 出水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490188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海一号 出水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南海一号 出水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南海一号 出水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南海一号 出水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海一号 出水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一号 出水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海一号出水记:中国水下考古最完整的船1986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次拍卖活动中,出现了一大批清康熙时代的青花瓷和金锭等稀世珍品,惊动了世界收藏界。消息传到中国,更是令中国收藏和考古界的专家们震惊:这批文物从何而来?是文物走私吗?是被当年侵略者盗走或抢掠的吗?遍查国内各种资料,都没有对这批文物的任何记载。后经调查得知,原来是英国人米歇尔哈恰等人于1985年从中国南海的一艘沉船中打捞到的。拍卖会上,这位英国人获得了巨额利润。中国的考古专家们坐不住了,这样的国宝不能再让外国人染指,巨额的利润不能平白落入外国人的腰包。这一偶然事件,推动了中国海洋考古的进程。聚焦海上丝绸之路1986年9月,“水下考古学

2、研究中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1987年至1990年,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相继成立,国家级海洋考古工作艰难起步。茫茫大海,一望无边,大局部海域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标志,要想在海底发现沉船就如同大海捞针。万顷碧波,看似风平浪静,然而,水底暗流,潮涨潮落,狂风恶浪,瞬息万变,处处充满险恶。没有先进的科技手段,海底考古根本无法进行。水下考古队通常都配备有以下几类仪器和设备:水下定位仪系统,包括声纳设备、高灵敏度测量仪,声学测距仪和照明设备等;水下摄影器材、潜水通讯设备、打捞设备,即不同功率的清淤机器,如淤泥泵除机能很快地去除沉船堆积的泥土,大功率的提升机能使壶类

3、遗物利用浮力自动浮出水面;潜水员生命保障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这些仪器分期到位。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南海海域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它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古代的船只在这里驶过,也不知道究意有多少船葬身于大海深处。初探“南海一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下考古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对“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开掘。在中国水下考古研究室正式成立之前,中国海域的沉船探测工作,意外地被英国拉开了序幕。而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竟然意外地与“南海一号相遇,并险些让它遭到被毁的厄运。当时,英国人租用了一条新加坡的打捞

4、船,参加打捞的英方工作人员,是完全没有考古专业背景的潜水员。当时,船上除了一台旁侧声纳仪,没带任何与水下考古有关的仪器和工具。在沉船打捞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捞容易,搜索难,尽管英方人员根据文献记载画出沉船的准确位置,探测定位工作进行得依然不顺利。英国人一面用旁侧声纳仪在海面上循环往复地扫描,一面在荧光屏前仔细地研判着海底反应的每一个可能信号,只要一发现海底有突起物,他们就把船上的抓斗机放下,去乱抓一通。“当时英国公司为了节省本钱,缩短工期,采用了最简单的打捞方法,一条2000吨的驳船,一架100吨的吊机,发现海底可疑物体,就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东西抓上来之后,除了局部金属器件

5、完整外,几百件瓷器一下子都成了碎片。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说,这次打捞中,共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遗物。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在国内尚未出土过的铜鎏金带钩。然而事情的进展,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南海一号仍然像一个羞答答的新娘子,迟迟不肯掀起自己的面纱。2001年4月,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提供的总额达120万港元赞助资金的支持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领队,组成了一支12人的“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自此,对“南海一号的大规模调查正式展开。经过20多年淤泥的沉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南海一号沉船已不见踪影。无奈之下,水下考古队只好从美国引

6、进了更先进的深海探测仪器,重新搜索定位,最终找到沉船的踪迹,并用深水声纳浮标锁定了“南海一号。沉船位置确实定是水下考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沉船定位,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在完全没有地标物的茫茫大海上,用声纳仪器,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扫描。这里要特别提到各类电子探测器在水下考古的运用。由于水下能见度差及其他困难,目前,各国水下考古大都采用各种电子探测器,即各类遥感仪器。与物探和遥感原理技术相同,水下探测充分利用考古遗存与周围环境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差异性。例如,分析目标区域内海底水样的成分,通过原子吸收技术观测文物在海水中原子扩散量的变化,以此间接地寻找古代各类遗址、遗物群。物探技术那么探测水下目标物自身

7、产生或反应的各种信息,无论哪种探测,测取信息的仪器装置越接近目标物,探测效果越好。总体上看,目前声纳探测法在水下考古中应用很广。二是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准确标示出沉船所在位置的精确读数。目前可以帮助人们在海底进行探测的仪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声波处理仪,一类是磁波处理仪。这次沉船扫测定位工作,地质调查大队采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新产品SMS960型海底扫描系统。这是一种旁侧声纳仪器,使用计算机处理海底声学信息,能准确地绘制出海底平面图,扫描概率可达100%。南海沉船遗址的位置,正当珠江入海口的西岸,由于河流沿途被排入了大量的废水,造成了这一带海水的严重污染,涨潮时,外海水潮涌向岸边短时

8、间内,能见度偶尔能到达20至30厘米。退潮时,岸边的浑水涌入海里,海底变得混黑一片,而潮涨潮落时所形成的暗流,更让人们难以想象它的巨大力量。经过一个月的水下考古探测,考古队最后得出结论:沉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整艘商船长约30米、宽约1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漂浮在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非常完好,静静地端坐在那里。船体的木质坚硬如新,敲起来还会铛铛作响。再探“南海一号2004年,水下考古队再次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打捞、开掘。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个沉船文物的数量可能到达6万至8万件。按照考古队的实际工作能力,整船文物的打捞只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

9、。但鉴于文物保护等因素,整船出水尚待时日。由于船体较大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次仍采取边打捞、边研究的方法,争取能找到最正确船体打捞及保护方案。经过屡次论证,专家们比拟倾向采用“沉箱式整体打捞方案,即用钢板将沉船整体包住,再用钢钎从船底穿过,潜水员在海底进行打铆和焊接,最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整体打捞首先必须要把沉箱压到海底扣住整条船,如果扣不住就没有方法穿底梁,底部不封闭,不可能打捞。水下考古中心队员魏俊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些难题:第一个沉箱下压,需要多大的压力,才能到位?第二,压下去之后,淤泥没有了,只有海水,这样会不会使原有的船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而遭到损坏;第三,这个

10、箱子封闭以后怎么把它吊起来?“当时我们算了一下,南海一号一旦出水就是5000吨,如果穿底梁这一步做不好,古船就无法移到岸上的博物馆。我们做了很多模拟实验,在平安系数比拟大的情况下,整体打捞是2002年提出的,到2006年实施,经过4年的时间,整体打捞的方式才正式确定。魏俊告诉记者。2007年11月13日,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潜水员经过60天苦战,终于将已经装有“南海一号的巨型钢沉箱的36根底托梁全部穿引完毕,随后,施工人员在底托梁之间的空当穿进37 块厚度为12毫米的钢板,使底部密封,以保证起浮时沉箱中的泥沙不会外泄,确保古船不会受到损害。2007年12月22日,随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总指挥

11、吴建成一声令下,广州打捞局为此次打捞特别定制的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华天龙和载重能力1.5万吨的“重任1601”半潜驳轮一起缓缓把装载有“南海一号的沉箱吊出水面。12月23日,在拖轮的牵引护航下,装载着沉箱和“南海一号的“重任1601”巨型驳轮被缓缓拉向阳江海陵岛的十里银滩。在那片洁白的沙滩上,新建成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被称为“水晶宫)正在静静地等候着它的到来。12月28日,“南海一号正式入住“水晶宫 。至此,“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南海一号的新家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海陵岛十里银滩,总体布局是背山面海,由北向南展开。以广场入口点向海引出线为中轴线,以馆为核

12、心统揽全局,使博物馆、水晶宫、观景台、中心广场、主题广场和基地周围环境融为有机整体。博物馆空间结构由五大“舱体构成。最大的“舱体就是专门保存“南海一号的“水晶宫。“水晶宫是一个海水环境密闭式玻璃墙展厅,像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其水深12米,水质、温度及其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位置完全一样。在海底沉睡了840多年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将在水中平移到玻璃缸。到时游客参观“南海一号,不但可以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而且可以站在水晶宫的楼面参观,楼面距沉船最高23.6米,站在楼面上可对沉船一目了然。通过“水晶宫的透明玻璃,还可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开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神秘的海底宝库呈现

13、于世的全过程,都能被游客欣赏到。由于“南海一号在海里已经自然形成了与海底环境的平衡,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这个平衡被打破,会不会“水土不服?张威称,“南海一号入驻的“水晶宫将通过人工合成提供与“南海一号在水下所处环境相似的温度、盐分、微生物、压力,但他同时直言,由于水下文物的保护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在海底淤泥里的木器、铁器、银器、瓷器等文物来到陆地后如何保护确实是一个新课题。对于记者提出的如何确保“南海一号环境调节的问题,张威说,在最初的日子,不会翻开“南海一号的沉箱,与此同时,“水晶宫会用海水进行补给,其入口会用海泥密封。“南海一号后期的开掘预计会需要更长的时间,5到10年应该是一个比拟保守的数

14、字。张威坦言,到目前为止,中国水下考古发现最完整的就是“南海一号这艘船,文物最多的是这艘船,保存最完好的也是这艘船。“南海一号的开掘和展览,可以表达人类悠久灿烂的海上文明,对研究复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出水无疑可以称得上是2007年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受到了举国关注。从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沉船,到2007年成功打捞出水,十年的时间,“南海一号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日前,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详细地披露了“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前期科考工作的全部过程。 意外发现“南海一号 1987年8月,中国交通部广州救

15、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搜寻一艘外国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了一批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鎏金器、铁器、银铤等共247件。经文物部门鉴定,这些瓷器多是宋元时期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考古界认为,这一意外发现应与中国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对其进行水下考古勘察和开掘,将为研究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以及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但是直到沉船被发现整整十年之后,“南海一号才得以“重见天日,这其中又充满着什么无奈呢? 1986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域盗掘了大批中国清康

16、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后,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拍卖总价值约2000万美元。此事引起了国际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在哈彻的“逼迫下,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开始了艰难的起步。1986年9月,国家毅然决定开展水下考古事业,并在198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负责全国的水下考古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水下考古调查开掘工程。经过10年的开展,随着“南海一号的打捞成功,宣告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前期科考为打捞奠定根底 2000年开始,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打捞工作因此被提上了日程。2001年4月,由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