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648261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预设与生成共舞.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先前的设计相去甚远有时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计背道而驰;有时是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消耗了时间它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一、预设生成的起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

2、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1、预设生动的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执教瀑布一文,就创设了情境导入,用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2、预设学生的“已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

3、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时,通过复习性问题的预设,意在激活学生的“已知”,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3、预设学生的“未知”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

4、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如一老师上草船借箭,一学生提问:“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不准确。”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就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

5、课堂精彩纷呈。4、为生成而预设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预设,而且要善于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二、在生成和预设中寻求平衡。我认为,过分关注课前预设,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固然不可;过分尊重课堂生成,没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

6、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只有在生成和预设中寻求平衡,课堂才会和谐地发展,也正是缘于这种和谐,课堂才会“灵动”起来。1、在对学生的关注中寻找平衡点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生成往往不经预约而来。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提出问题的学生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

7、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颗星星呢?”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是对的。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案例中,事先没

8、有预约,然而生成是这样精彩。这种精彩的生成缘于什么?缘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显然,关注学生让精彩的生成有了“土壤”,但关注学生不是对学生“意外表现”的被动“应对”,而是对“学生需求”的主动“投注”。正如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曾说的那样:“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只有这样,我们在灵动的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2、在文本的研读与释放中寻找平衡点研读文本是教师在课前预设活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把握不准,驾驭不力

9、,而导致课堂教学失误的现象。这种“失误”,实际上就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失衡”。因此,教师要在文本的研读与释放的过程中寻找到“平衡点”,做到既能“入”,也能“出”。 首先是“入”得文本,即研读。要善于走进文本,用思维来建构文本,用情感来丰富文本,用想象来拓展文本,用智慧来批判文本,用心灵来感悟文本。其次是“出”得文本,即释放。“出”得文本就是用好文本,把文本当成教师的利器,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教学的设计。教学之道,有“入”有“出”,“入”是基础,“出”为飞跃。灵动的课堂在于我们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把握着“入”与“出”的“平衡”。3、在体验与对话中寻找平衡点 “对话”和“个性化阅读”,成为了当今语文

10、教学的重要理念。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无法把握“对话”和“个性化阅读”给课堂带来的灵动气息,于是生成就走入了偏执与尴尬。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在结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狐狸和乌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吗?”有同学说:“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用花言巧语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另一位同学说:“和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狐狸特别聪明,它用自己的智慧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当如何应对?不可否认,学生觉得狐狸有本事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但这种观点,超越了教师的课前预设。直接否定第二位同学的说法吧,有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嫌疑;两种说法都同意吧,似乎又违背了价值观取向。面对此景,教师

11、应该寻找到这样的一个“平衡点”,既须“尊重”,更应“疏导”。首先,尊重是以平等的对话关系的建立为基础的。课堂上,师生凭借教材,研读语言文字,参与丰富的语言实践,其实质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构建了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语文课堂对话网络。其次,疏导必须以文本为基本依据。一是脱离文本的语文课堂对话只能是以对话为目的的对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二是个性化体验不能背离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把握了文本最基本的价值观,就可以通过下面的疏导,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正确的道路:“狐狸确实有聪明的头脑,但是把这种头脑用在欺骗他人上,就不能称为聪明了。应该换一个词语,同学们,换什么词呢?”

12、这样一来,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让学生得到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明白了“聪明”和“狡猾是两个不可等同的词语,可谓“_一箭三雕”。此外,对话和个性化体验必须以师生的真诚和爱为基本前提,需要教师消解自己的权威人格,并对学生充满信任与希塑,否则对话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总之,尊重与疏导,将会改变我们的课堂,使课堂闪耀出美好价值取向的光辉。当然,面对无法预约的生成,还要求教师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诱导能力,这也是一个达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十分重要的“平衡点”。在民主的课堂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时,他们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这种挑战是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就会更为激烈和深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遇,引发碰撞,并引导学生思考,开展争辩,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这样,我们就会真正享受到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带给我们的巨大幸福。我们相信:只有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激情共舞,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