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470808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4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二)教具演示用: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少先队队鼓、彩色纸。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的“?”。阅读后,教师敲响少先队队鼓,问: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二、进行

2、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演示课本图3-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2)随堂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3)请同学们轻声一起唱一支歌(教师起音),并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唱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3、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接着,教师讲述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照课本图3-2那样,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2)演示:下图1所示,在音叉柄上

4、套一圆木塞,敲击音叉,请同学们注意听声音。再敲击一次音叉,将带有圆木塞的音叉柄放入量筒内的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举例,渔民利用液体能传播声音,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为人类创造财富。(3)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地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土电话”,小声通话,也可清晰听见对方说话的声音,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小结: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同时指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些传

5、播声音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教师板书)。3声音的传播速度请同学们读课文中“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米/秒)”,说出空气(15)、蒸馏水、铁、钢中的声速。认识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板书: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个速度。4回声(1)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离高层建筑一定距离喊话,在高墙或山崖间喊话都听到回声。同学们在旅游或在野外活动时,可试一试。(2)讲述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听不见回声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离障碍物太近,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太短,我们不能把

6、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3)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讲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或距离小于17米),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以加强原声。在修建剧院、礼堂时就应考虑到这一问题。(4)讲述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3-7利用回声测海洋的深度。小结: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教师板书)。简介我国的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参看彩图1。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归纳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1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

7、必须依靠物质。固体物质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物质传声最慢。真空不能传声。记住声音在空气(15)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3)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2课堂讨论四人一组,讨论课本习题第2题。讨论后同学们举手发言,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指正、补充和完善。简要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答在题目中的空白处)。3把课文后的习题第1、3、4题做在作业本上。(四)说明1课文中图3-1拨动像皮筋的实验,让一学生拉长张紧,另一学生拨动,这样做便于观察,并可避免用牙齿咬住不卫生的情况。2少先队队

8、鼓上放置的彩色纸人可多做几个,并用胶水粘在一起(好像手牵手在翩翩起舞),这样敲击鼓皮时,纸人就不会倒,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土电话”,可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自制,上课备用。4课堂内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后的习题第2题,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课学得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了解到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补救。5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即一面读课文,一面想课堂内做过的实验,使知识重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本课实验较多,教师要精心设计,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做好演示,组织好学生课堂内的随堂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内“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学得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