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469872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 修渠筑堤的意译后汉书王景传读后感常国俊近年来在学习后汉书王景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往的翻译存在意思失真问题。王景传总共800多字,其中非常重要的两句话应该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进行翻译。一句是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另一句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下面,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对应性、忠实性、时空性、形质性和知行性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找出失真问题,求出相对正确的含义。【原文】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兗、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

2、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车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译文】后来汴渠束流,越来越大,而水闸原先所在的地方,都已经到了黄河中间。兖州、豫州的百姓埋怨,认为朝廷经常兴动其他劳役,而不先考虑百姓最急的事情。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

3、,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荣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王吴和从事掾史们都增加一级官爵俸禄。王

4、景经三次升迁而担任侍御史。十五年,他跟随天子到束部巡视,到达无盐时,皇帝称赞他的功绩,授予他河堤谒者一职,赐给他车马、细绢和钱币。【解析】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研究古书古文的一个难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古文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所表达的原文意思失真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如陈其利害的代词其字代表治水可能有对应性不落实问题,应代表汴渠,意思就是汴渠水利工程有许多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泥沙既

5、是资源,又是公害;人类既怕水,又需要水。再联系问以理水形便,这里的以字也就是汉明帝求问的目的,直接问理水行便,意思是我问你当前汴渠所处的形势和简便说明怎样修理,前后对应起来,王景从汴渠的利害两个方面做了回答,应对敏给,帝善之。皇帝很满意。2 在上述句子中,工法性内容含量很高。王景治河后出现了800年的安流期,原因很简单,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不合理的解释反而带来了许多疑问。这是因为工法性内容有其自在的样板展示性、很强烈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换句话说,东汉时期,我国的防洪工程施工就已经发明了修渠筑堤的工法,该工法已经是以堤防工程为对象,施工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

6、过工程实践形成了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还综合地反映了技术与管理,推广和效益 ,政治严密性和维持政权存在、运转以及权力实施实用性的结合和统一。从这个角度考察,我感到以往的翻译有待完善充实。古文古史,能为今用才是纲,现在还管用就能坚定文化自信。不难想象,河渠书最后的概述就是水之为利害也,是要告诉搞水利的人须明白水利基础知识技术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搞好水利工作的两大武器。学习好、掌握好并运用好这两大武器,才能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否则,就容易造成失误,带来损失。所以,王景的回答一定跟河渠书有关,皇帝赐河渠书等无疑是肯定历史、相信历史、鼓励学习历史经验。3 现代汉字乃博大精深,古代文言文更是如此。但是现代人如果

7、望文生义,往往会无意之中曲解老祖宗的意思。把上述修渠筑堤文言句子翻译现代汉语,正如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义就必须从理解全文的整体意义入手一样,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合乎逻辑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与局部句子意义的理解成为有机联系、互为依存以后,才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为什么说修渠筑堤是古代的一种工法呢?理由是:(1)结合黄河多泥沙的实际情况,引黄渠道能够代替人工筑堤,即引黄渠道作为水利工程,也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泥沙淤积的悬渠道既是兴利工程,又是除害工程,汛期分洪时它

8、就是堤防工程。(2)从空间意义上来看,微观视野是荥阳至千乘的修渠,宏观视野是左有地上河右有地上渠,河渠成为汛期分洪的堤防,是分洪区右岸的筑堤.(3)从时间的意义上来看,是从既然(河、汴决坏在前)认识未然(修渠筑堤指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当前现状进而认识既往历史(禹贡、河渠书)及未来发展,这就是从已知到未知认识的两个方向。(4)联系王景少学易,中国古代易学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主张知行并重,易经系辞中有不少论述,如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

9、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意是说,人们对于天地法则要在运用和实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变化,通变就是要为现实服务。因此,渠变化为堤是客观现实的反映。(5)河道、渠道淤积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河道、渠道又是天赋天成的堤防,人们用之是利,不用是害。(6)修渠筑堤对应着下文的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说明河渠之间形成了分洪区,十里一个分洪蓄水单元,给了洪水泥沙足够的空间,当然不再出现溃堤泛滥黄淮海平原之患。其实,就相对于现代的宽河固堤措施。基于以上所述,修渠筑堤是一种工法,相当于现代的机淤筑堤,船泵抽淤是施工工艺,筑堤是工程。古代能够把修渠当施工工艺,当然能够完成筑堤工程。4 显然,修渠筑堤是古代人发明的生态筑堤工法,是一种接近自然的方法,是一种利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力的方法,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即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理念源发和成就了汉民族文化的主流文化,即易文化。河南,是一块被黄河洪水泥沙沉积的厚土,黄河洪水泥沙早就融入了那里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河南的河渠,给我带来了后半生的快乐,我爱你,家乡的河渠,爱你是联络九州美丽的天使,爱你是沟通四渎壮丽的运河,爱你那巧夺天工的修渠筑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