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45355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学校:市直中学姓名:郭 晓 娟时间:2007年5月“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会把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分式,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2、经历探索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3、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重点: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的理解及运算。难点: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以及提高运算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式的通分,到底该怎么去通分呢?知道的请举手(大部分都举起手来)。生1:先找公分母,然后再化成同分母分式。生2:把所有分母放在一起,系数部分找它们最小公倍数作为系数,相同字母取指数大的,

2、没有相同的部分都取,然后乘起来作为公分母再化成同分母分式。二、探究新知1、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师:请同学们尝试完成任务下列各题: . . . .众生:开始计算(独立完成)。师:(5分钟后)做好了就举手(多数学生举起手来),点名说出结果。生1:第一个得,第二个得,第三个得,第四个得。生2:我有两个不同,第三个得,第四个得。师:(中断了回答)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师:(3分钟后)谁来回答讨论的结果(学生高高的举起了手)。生3:第一、二个跟他们做的相同,第三个得,第四个。师:以上三个同学都能大胆的回答问题,很棒,请同学们都要积极回答问题。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次经历异分母分

3、式的加减运算。其中、小题是回顾复习上节课时对异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小题则有所变化,其关键是体验通分的思路方法。2、归纳法则师:观察上面的四个小题,从分母的不同你能说说是什么运算吗?生:它们的分母都不相同,是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运算。师:有谁能说说以前所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吗?生: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师:前面四个小题大家已经算出来了。你是怎样算的?四个题都用一种方法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换意见。师:(5分钟后)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下举起来很多只手)。生1:我是把它们都先化成同分母分式,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生2:我是用一个式

4、子来表示的(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师:两位同学回答很全面,一个用语言叙述了法则,另一个把法则公式化。以后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就可以这样做了(教师板书法则,再进行强调)。评:教师简明的语言,创设一个学生熟知的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自然面快捷的归纳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法则,也把法则公式化,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计算: . .师:结合所学的法则,独立完成(8分钟后,教师点名回答)。生1:第1个题,我是先通分,把分母化成(X-3)(X+3)再用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结果得。生2:第2个题我是先把第2个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a+2)后再相减的,结果为。师:两位同学回答很

5、正确,是得这个结果的请举手(齐刷刷的到处都是手)。评:通过两个小题的计算,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对法则的熟悉和掌握,由反馈的信息,使教师弄清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例:计算: .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做一个题,在各组点一名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同桌做好后交换检查并纠正,教师巡视后最后统一结果。)评:通过难度的拔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了分解因式在通分过程中的运用。学生互相纠正,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三、形成练习用两种方法计算:().评:通过用两种方法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一题多解的思想。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加减法,过渡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计算,再用

6、语言叙述法则,通俗易懂。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便使法则得以进一步运算及巩固,本节课重点突出两个中心,以“算”为中心,以“学生活动,自主探索”为中心。在学生的计算过程中,算错的较多,由于新教材在计算中的训练题较少,原有的计算都没过关,那么对后面的计算,也就是糊里糊涂的,得出结果,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只能听取别人的方法,自己却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多出题让学生训练。总评:这节课整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学生活动中,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每个环节中都设置了学生活动;真正渗透了新课改理念。课堂结构设计合理,语言流畅,板书规范,在知识点的衔接处过渡自然,在题目的训练中遵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提问以及设计的题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重难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通过安排的活动,让高潮多次出现,到结束时学生任意犹未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