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手纹诊治 (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415076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0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穴手纹诊治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手穴手纹诊治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手穴手纹诊治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手穴手纹诊治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手穴手纹诊治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穴手纹诊治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穴手纹诊治 (2).doc(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穴手纹诊治第一章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手”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样强调它的作用都不会过份。人类正是靠手改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用手创造了今天这样辉煌的世界。手不仅通过皮、脉、肉、筋、骨与肢体连接,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和五脏六腑相关联。经终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内联脏腑,外通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无处不到。因此,身体的局部可以反映整体,手的气、色、形态可以反应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与此对应,治手可以通过腧穴经络反馈到五脏六腑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驱病祛邪,强身保健等作用。中医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手诊,更强调手穴的治疗。因为有传统的坚实理论基础作指导。二千多年以前,我国的

2、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内外相因。指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所矣。”这种内外相应的论点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手穴诊治疾病有其特点。其一,操作简便、易学易用。所谓操作简便,就是说不用特殊复杂的医疗器械,只需医生的手、眼和简单的医疗工具即可。所谓易学易用,指手部的经脉、腧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手指末端的穴位大都可治疗急症,热病,有救急醒神的作用。在诊治过程中,患者不受体位的限制,不受场所的约束,可以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车船飞机等处随地随时诊治。其二,便于治疗,节省时间,经济安全。手穴治病,患者采取自主体位,不需宽衣解带,还可解除一些女性患者害

3、羞忌医的心理。医者应用方便,节省时间。因操作省事,设备简便,所以也很经济,花小钱可治病,不花钱也能治病。且手穴应用安全,一般治疗不会出现医疗事故,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其三,治病广泛,见效迅速,便于推广。手穴可治疗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皮肤等多种疾病。有些穴位疗效非常显著,比如牙痛,可取手穴牙痛点,合谷。左边牙痛取右手穴位,右边牙痛取左边穴位。边针刺边令患者做吸气(俗语抽牙花)动作,效果更佳。小儿百日咳,吃药打针均无效,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少许澄明色液体或血液,一二次痉咳痊愈。支气管哮喘发作令患者非常痛苦,一些支气管解痉药可控制发作,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疗效短暂,有的采取针刺鱼际穴

4、,或割治埋线疗法,长期随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显效率在90以上。另外,对于一些急性扭伤,按压腰腿点、后溪、威灵、精灵穴,可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诸如此类,不一一枚举(详见第四章:手穴的常用治疗方法)。因见效快,经济安全,很适合患者的心理愿望,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便于推广,便于普及应用。第一节手的解剖手是由手骨、手肌、手的深浅筋膜、韧带以及手的血管、淋巴、神经和皮肤等组成。即皮、脉、肉、筋、骨。手的营养靠动、静脉的血液循环。手有意识的活动是受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支配。手的各个部份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手的协调动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1手骨:手骨体形小,数量多,连接复杂,由腕骨、掌骨、指骨所组成,

5、计有大小不同的骨27块。腕骨于手腕部排列成近侧和远侧两列,每列4块,计8块。根据不同形状,分别称之为舟、月、三角、豌豆、大多角、小多角、头状骨及勾骨。8块腕骨互相连接成为一体,前侧隆突,而掌侧面凹陷;掌骨为小型长骨,共5块,掌骨上端为底,下端为小头,中间部是体,第一掌骨最粗短,它的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对应关节面构成拇指腕掌关节。其它四个掌骨的底与腕骨相关节,组成掌腕关节,掌骨之间也彼此相互连接,组成掌骨间关节;指骨也是小形长骨,除拇指2节外,其它4指都是3节,共14块。第一节指骨的底以卵圆形凹的关节面与掌骨组成掌指关节。第二节指骨底有两侧凹,中间凸的关节面接第一节指骨下端的滑车,形成近

6、侧指间关节。第三指骨下端无关节面,掌侧有粗糙隆起之甲粗隆。见图11。2手关节:手的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横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及指关节。这些关节有的能作屈、伸、收、展以及环转运动。中医认为,关节多为气血流注处,经脉气血运行的一些停顿点腧穴多在此处。3手肌:手的固有肌肉全部位于手的掌面,分外、内,中间肌群。外侧群形成手掌拇指侧的隆起,称之为鱼际;内侧群形成小指侧的隆起,称为小鱼际;中间群位于手掌的中间部,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4手的筋膜和腱鞘:手的筋膜分深、浅筋膜,手的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是有许多纤维形成的小隔,连接皮肤和深筋膜。手掌深筋膜的表层分三部分,两侧较薄弱,分别覆盖鱼际和小鱼际肌,中间部

7、分坚韧,称为掌腱膜,与掌长肌腱相连。手掌深筋膜在深部盖掌骨和骨间肌。手背浅筋膜盖手背各肌腱浅面,深层盖骨间背侧肌和掌骨背面。手的腱鞘主要分为手指屈肌的腱滑液鞘和手背伸肌的腱滑液鞘。它们起着约束肌腱、便于肌腱在鞘内滑动减少摩擦。(图12,图13)5手的血液循环:手的动脉分布非常丰富,它们且构成互相交通的两个动脉弓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是由尺动脉的未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置较浅;掌深弓是由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组成,位置较深。此二弓有保证血液均分布至手指的作用,以适应作为劳动器官手的机能需要。例如手在劳动时,在手掌或手指掌侧遭到压迫的情况下,由于掌深弓和掌浅弓借掌心动脉相互交通,并借

8、穿支连接掌背动脉,仍可保证手指的血液循环不受影响。手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每条动脉均有两条并行静脉,两条并行静脉之间均有许多吻合支,因此,结扎一支静脉,血液循环不受影响。见图14。6手的神经支配:支配手的神经主要有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尺神经穿行于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复转至前臂前面,在尺动脉的内侧降达腕部。在腕部,尺神经在豌豆骨的外侧,经腕横韧带的浅表和掌腱膜的深面进入手掌。尺神经是手肌和前臂尺侧半屈肌的主要运动神经,也是手尺侧半皮肤的感觉神经。桡神经分为桡神经深支和桡神经浅支,桡神经是上肢后群肌的运动神经,也是上肢后面皮肤的主要感觉神经。桡神经穿行外侧肌间隔时,被其固定于肱骨骨表,活动性

9、小。因此,当肱骨于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不能伸腕和伸指,前壁背面及手背面桡侧尤其是虎口皮肤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在腕上方位于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腱之深方,位置浅表,正中神经穿过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在手掌的近侧部发出正中神经返支,进入鱼际并分支支配除拇状肌以外的三块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正中神经关系手的主要运动功能,也是手掌面的主要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主干损伤后,主要表现屈腕及外展弱、拇、食指不能曲屈,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萎缩手掌平坦,称“猿手”。手部皮肤神经的分布(图15,图16)。这种情况在掌面正中神经分布于桡侧1/2指,尺侧尺神经为主;手背以桡神经和尺神经为主,

10、个体之间有变异。第二节手与经络的关系经络在人手有六条经脉循行贯穿。即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当手臂下垂,手心向内的方位时,它们依次分布在手背的前、中、后。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也依次分布在手掌部的前、中、后。至于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的组成与走向与手的关联不在其内。经络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的总称,它是人体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运行气血,抗御外邪,调节体内功能的一个密闭的功能系统。手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全身通过经络相联。手为四末,是气血输注、交汇的地方,阴阳的交汇,表里的沟通,经脉的聚集,五腧的分布,大都在四末,手作为人的一个重部

11、位,靠经脉的流畅,气血的充盈,才能强劲有力。腧穴是腑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聚集点,是转输、运送气血的孔隙。手部六条经脉的腧穴有24个。本书还记载了经外奇穴51个,新针穴位15个,感应点34个。经脉腧穴分布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它与经络同属于一个系统。经外奇穴与经络也同样密切相联系,新针穴位和感应点也是人们通过临床实践和经络的感传现象发现并确定的,它们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而经络与腧穴的作用密切相联。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饮食起居失节,生理的相对平衡被打破而处于病态时,经络与腧穴有传递病邪和病证的作用。临床上有些病证可以通过手部腧穴出现的压痛或知觉异

12、常反映以及手表的气、色、形态,可辨别疾病之所在。然后通过针灸、按摩、推拿、割治、埋线、穴位注射药物等疗法治病祛邪。另外,手部腧穴有的通过气功修炼、自我按摩达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总之,内脏的变化通过六经的经络反映到手上,这就是验手可诊病的道理,也是手穴可治疗全身疾病的依据。从治疗的角度看,手的经络和“心”主的神志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阳经的关冲、治头痛、心烦、舌强;中诸治头痛、眩晕;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昏厥;手太阳小肠经的前谷、后溪治惊风、抽搐;少泽治头痛、昏迷;手少阴心经的少冲治癫狂;少府治悲恐善惊;神门治精神恍惚、痴呆、健忘;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主治中风昏迷、不能言;

13、手太阳肺经的少商治疗昏厥、精神分裂症;鱼际主治咳嗽、喘息、咯血、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等等。第三节手与脏腑的关系手通过经络和内脏相关联。于此对应,内脏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也可以从手部表现出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手诊(气、色、形态),诊脉观手是中医诊断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脏学理论中关于手与脏腑间的联系论述甚丰,现综合整理如下:心与手:中医把大脑皮层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亦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俗语说:“心灵手巧”,手巧首先要心灵,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

14、血脉,心血充足,经脉流畅,手也和面部一样红润,光泽。肺与手:肺主一身之气,这里的气(营气、卫气、宗气)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靠肺的输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维持正常的活动。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摄,除靠肝血的濡养,心气的推动,还要靠肺的输布才能完成。脾胃与手:内经说:“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劲,手灵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养,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为指导,对周期性麻痹

15、,发病时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随意活动的患者,采用健脾、和胃、补气、利湿、化痰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肝与手: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等纤维结缔组织,它的主要功能联络骨节,主司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也说:“肝主身之筋膜。”爪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爪是手的异称,肝之盛衰可影响到爪甲荣枯的变化。如肝血充盈则爪甲就坚韧、光泽、红润。肝血不足,则爪甲多薄而软,甚则苍白、干枯、变形而易脆裂。小儿高热可见指甲发青,多为惊厥动风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养,筋脉拘挛,手足曲伸无力,热病耗伤肝血,血不养筋,出现手足震颤、抽搐。故望手、诊手对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

16、定的参考价值。现代医学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为一个条件,对“肝”与手的关系也是一个佐证。肾与手: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主骨、生髓,通于脑。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其充在骨。”肾气充足,骨质坚硬,手足强劲。反之,肾气不充,骨质不坚,腰脊酸软,手摄无力。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髓海满盈,“脑”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应灵敏,故被称为“元神之府”的脑,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面,(与现代医学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维活动,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肾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肾出伎巧”之说。反之,髓海空虚,精神萎糜,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不纳,喘息疲惫,手握无力,久之可见手指肿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风心病心衰出现中医肾阳虚衰的症候)。第四节手的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理论有人称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