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641003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1年05月10日 09:00:50 来源:常平中心校王章小学【字体:大中小】思维是学习数学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数学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激发学习的思维动机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

2、维呢?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节教学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然后让学生报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能回答出另外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开始有些怀疑,但当教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时,学生十分好奇,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课堂很活跃,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开始产生要探索问题的迫切愿望。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二、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的知识点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

5、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的,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的教学中,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

6、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

7、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1、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

8、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这道题就可以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2、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思维

9、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3、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

10、,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

11、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4、一般与特殊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解题的技巧,使学生轻松应对数学学习,学习能力也会同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