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法律.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40724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离不开法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离不开法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离不开法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离不开法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离不开法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离不开法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离不开法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教学难点: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学生分析】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但仍然有不少中学认为自己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认为法律是远离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必须让学生懂得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综合设计思路】以马丽的生活为导线,通过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

2、一步步引出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与法律有关的事例,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来引发其思考、感悟,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并真正体会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知法、守法,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教学过程: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朋友,她叫马丽,现在正读初一,她最近一段时间碰到了一些事情,有些她知道,有些却不清楚,我们去看看大家能否帮帮她,并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遭遇:1、一天,班级里同学小何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手机,并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让大家非常羡慕。上体育课了,大家都去操场

3、上锻炼,等到回到教室后,突然,小何大叫起来“我的手机不见了,谁拿了我的手机”,大伙儿连忙去报告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通过判断,认为手机可能是同班同学拿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说,“李老师,你来检查一下我们大家的书包吧,看看有没有”,马丽却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妥当,你认为呢?为什么?2、教室里,马丽听到坐在自己前面的男同学刘浩,正在悄悄地对同桌说,近段时间在每天傍晚放学后,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不准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否则就不客气了。刘浩既害怕又感到烦恼,所以准备告诉自己中学刚毕业的堂哥,让他带几个朋友来帮帮他,把那几个人狠狠地打一顿,让他们以后不敢再来找他。请你评价一下刘浩

4、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有何选择? 3、马丽和妈妈去参观一次展销会,并且还帮助妈妈挑选了一双鞋子,没想到穿了三天后,鞋跟就掉了,妈妈想去换但展销会这时已经结束了,妈妈说:算了,算了,就当花钱买了个教训。如果你是马丽,你给妈妈一个什么样的建议?4、12月1日是马丽的生日,她非常高兴,为了庆祝,她特意去照相馆拍了张艺术照,但这家照相馆却未经她许可,就将照片摆放在门口做广告宣传,同学看到后告诉了她,她非常生气,与照相馆负责人进行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要求赔偿、道歉,但这位负责人却毫不理会。马丽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5、今天早上的晨会上,马丽就读的学校宣读了一份处分决定:有三个初三同学,放学路经一施工

5、路段时,为打赌把放在施工路段前挂有红灯的危险标志牌搬开,致使当晚一骑车人跌进坑内,身受重伤。后经公安机关核查,依法给予三人罚款并责令赔偿相关医药费和其他损失等处罚。听了这则处分,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大多数同学认为确实要对他们进行处罚,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他们只是打了一个赌,又不是他们把骑车人推进沟里,不需要处罚。你认为这种行为该不该处罚,为什么? 6、马丽的日记本每天都锁在抽屉里,一天早上,由于匆忙上学忘了锁上,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日记已经被父母亲看过了,面对马丽的责问,他们却认为做父母的本来就有监护权,有权教育孩子,马丽很委屈,也很生气,她该如何与父母交流呢?7、马丽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

6、夫妇,近段时间每晚都邀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冬嚓嚓的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如何帮助马丽?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友情提示: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文化衫文化衫已经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有个性的文化衫,通过让学生设计法制宣传的文化衫,一

7、方面是向人们宣传生活中离不开法,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马丽的经历就是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接触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切身体会,真正树立法无处不在的观念,这还有待于学生自身的行动。2、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法制宣传文化衫真正要开展好,必须要较多的资金,且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而真正要发挥效果,还需要学生将它带到社会上进行展示。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一至两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

8、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综合设计思路】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件的再现,结合

9、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案例展开: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10、。)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模拟法庭:(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

11、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1)开庭审理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2)法庭辩论。(3)审判长宣判。庭后小结: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审判活动是非常复杂又有诸多种类的诉讼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可能完

12、成模拟的全部,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能演示其中的一种和关键环节,所以开展这一活动,如何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服从整体教学的安排,如何精心设计和组织,达成教育目标是最关键的一点。而且课外的知识铺垫也要花较多时间准备,教师的指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框题 防患于未然(一课时)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

13、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综合设计思路】以一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失足的具

14、体事例,引出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并进而通过寻找不良行为的活动,及反思不良行为的危害,体会道德水平与守法观念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现身说法,及扫雷行动,提出要加强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最后通过写倡议书,把法制观念由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活动一:新闻直播寻找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案例以新闻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提醒同学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为。活动二:火眼金睛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对他人的危害对行为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

15、斗殴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传播淫秽读物其他(学生举例)活动三:现身说法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可以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深刻体会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与遵纪守法之间的联系。活动四:扫雷行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加强自我防范。活动五:普法宣传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拟定一份向全体身边的同学发出的倡议书,告诫大家共同远离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通过教学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但现实生活中又有一些例子,使学生存在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错误想法,而这跟后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的内容又是相对应,应避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发生冲突,如何留下一个伏笔,是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