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案例.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6406199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访友》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中访友》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中访友》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中访友》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中访友》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访友》案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受美 体验美 山中访友教学案例【针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什么是美,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案例】一、 案例说明本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第一课,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

2、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访友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二、 教学过程(一) 读中感知大自然之美。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这时,我提出问题: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们议论纷纷,答案各不相同。“作者访问的是谁呢?我们来看看课文吧!”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快速地阅读起课文来。当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

3、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吧!”优美的音乐响起,我有感情地读起了课文。学生们的思绪随着音乐和课文中诗一样的韵律、飞扬的文字,飞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文中的哪些词语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学生读,我正音。 “你最喜欢和文中的谁做朋友?用亲切友好的语气跟他打个招呼,把那个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

4、读课文。(二)说中展现想像之美。学生通过三读课文,课文结构略知一二。当我提出问题“作者的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时,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谁曾经在山中探幽过?”话音未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莫蕾同学说,她曾经在山中摘到过野柿子。这下找到了兴奋点,有的说在金鸡岭上扯过笋,有的说在舜皇山与瀑布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有的说在油茶山上中喝过花蜜学生激动和漫无边际地回忆着,畅谈着。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在山中游玩的感觉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你的心中,山中的这些景物像什么?”“像朋友了!”“在山中你们和感觉怎样?”“好玩,

5、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三)议中感受情感之美。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中的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小组讨论。一位同学说:“山中有他敬重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桥。”“还有鸟儿会呼唤我的名字。”马上有同学附和。“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学生叽叽喳喳地补充着。我说:“是啊,因为有的这么多的朋友,他的感觉特别好。可是你们在学校里的朋友也

6、不少,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觉呢?”黄思源同学说:“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段落。”学生自由读句子。讨论: “何为知己, 这表明了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谭又文同学说“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是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文中还有这样的段落吗?找出来,小组里议一议。”小组再次讨论。“老师,我知道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山中访

7、友了。因为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都成为能讲话的人了,成了他的朋友。”“在山中,作者远离城市的喧嚣,找到一片自由的空间,心灵的净土,所以他乐不思蜀,舍不得回家。”这时,学生感受到了作者与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见好就收,我马上接过话茬,进行课堂总结:“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

8、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反思】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评议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加为给了学生的思维、表达的空间,学生一次次深刻的发言,让我感叹。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难和审美感受,也是这节课我的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