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639962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十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反应热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比较 判断依据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_E生成物E反应物_E生成物与化学键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_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_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H的符号H0(“”号)反应过程图示 反应类型大多数_反应所有的_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电解质的电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和CO2、C和H2O(g)的反应【要点深化】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理解反应热的本质 微观角度 宏观角度 概述图181中各

2、段表示的意义 概述图181中各段表示的意义 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的差 a表示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热量 b表示新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 c表示反应热 反应物自身的能量与生成物的能量差 a表示活化能 b表示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 c表示反应热二,:燃烧热中和热1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比较 燃烧热 中和热相同点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H H0,单位常用kJmol1不同点反应物类型_、氧气强酸、强碱的_溶液反应物的量_ mol不限量生成物类型稳定的氧化物,如CO2(g)、H2O(l)盐和水生成物的量不限量_ mol H2O H反应物不同,燃烧热不同中和热都相同,均约为57.3

3、kJmol1 定义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在_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_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要点深化】 1燃烧热定义解读 (1)燃烧热定义中指的“稳定的氧化物”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状态的稳定,如C燃烧需生成气体二氧化碳,Na燃烧生成固态过氧化钠,S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指生成气态SO2而不是SO3,氢气燃烧生成液态的水等。 (2)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一定是1。 2中和热定义解读 (1)中和热定义强调“强酸”“强碱”“稀溶液”“生成1 mol水”,是为了避免浓酸浓碱溶于水时的热效应,同时也避免酸或

4、碱电离(特别是弱酸、弱碱电离)时的热效应。(2)稀H2SO4与稀Ba(OH)2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的热不是中和热,因为它包括了生成BaSO4的热效应。也就是说中和热只能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反应且只有H和OH发生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3.盖斯定律 1840年,俄国化学家盖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能量)只与反应的_(_)和_(_)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盖斯定律。如:有:H1_。应用:计算无法直接通过

5、实验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如: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g) H241.8 kJmol1C(s)O2(g)=CO2(g) H393.5 kJmol1C(s)H2O(g)=CO(g)H2(g) H131 kJmol1写出碳燃烧生成CO2和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应用盖斯定律,对几个化学方程式变换和叠加,可以得出要写的化学方程式,对应的反应热的数值、符号也随之相应地成比例的变化。所以由可得:C(s)O2(g)=CO(g)H110.8 kJmol1,同样由_可得:CO(g)O2(g)=CO2(g)H282.7 kJmol1。【要点深化】 应用盖斯定律的注意事项 应用盖斯定律

6、进行简单计算,关键在于设计反应过程,同时注意: 1当反应式乘以或除以某数时,H也应乘以或除以某数。 2反应式进行加减运算时,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且要带“”、“”符号,即把H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3通过盖斯定律计算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同样要把H看作一个整体。 4在设计的反应过程中常会遇到同一物质固、液、气三态的相互转化,状态由固液气变化时,会吸热;反之会放热。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 H25 kJmol13Fe2O3(s)CO(g)=2Fe3O4(s)CO2(g H47 kJmol1Fe3O4(s)CO(g)=3FeO(s)CO2(g) H19 kJm

7、ol1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典例精析】例12010浙江卷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H890.3 kJmol1B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38.6 kJmol1C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g(OH)2D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Al2O32OH=2AlOH2O【

8、典例精析】例2 2010山东卷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的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不一定能发生 C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D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最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就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三热化学

9、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_或_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_,同时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_。3书写要求(1)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在101 kPa和25 可不注明),要注明H的_与_。(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表示符号:气态用“g”,液态用“l”,固态用“s”),若为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名称,稀溶液中的溶质或离子,要注明“aq”。(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_,只表示_,它可以是_,也可以是_。例如:2H2(g)O2(g)=2H2O(l)H571.6kJmol-1H2(g)O2(g)=H2O(l)H285.8 kJmol-1H2

10、(g)O2(g)=H2O(g)H241.8 kJmol-1【要点深化】 “热化学方程式”的几点提醒 1若为同素异形体,除了注明聚集状态,还要注明名称。因为同素异形体虽然构成元素相同,但是为不同物质,其本身具有的能量不同,所以反应中的H 也不同。 如S(s,单斜)O2(g)=SO2(g) H1297.16 kJmol1 S(s,正交)O2(g)=SO2(g) H2296.83 kJmol1 S(s,单斜)S(s,正交) H30.33 kJmol1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不写反应条件、生成物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3相同条件(温度、压强),相同物质的化学反应(互逆反应,不一定是可逆反应),正向进行

11、的反应和逆向进行的反应,其反应热H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如:2H2(g)O2(g)2H2O(l)H571.6 kJmol1;2H2O(l)2H2(g)O2(g)H571.6 kJmol1。4不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H表示反应进行到底(完全转化)时的能量变化。如:2SO2(g)O2(g)2SO3(g)H197 kJmol1是指2 mol SO2(g)和1 mol O2(g)完全转化为2 mol SO3(g)时放出的能量。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时,向某容器中加入2 mol SO2(g)和1 mol O2(g)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能量为Q,因反应不能完全转化生成2 mol SO3(

12、g),故Q197 kJ。同时看出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H与可逆符号及等号无关。5H和测定条件(温度、压强)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的H是在25 、1.01105 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典例精析】例3: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H3OH(l)O2(g)=CO2(g)2H2O(l) H725.8 kJmol1B2CH3OH(l)3O2(g)=2CO2(g)4H2O(l) H1452 kJmol1C2CH3OH(l)3O2(g)=2CO2(g)4H2O(l) H725.8 kJmol1D2CH3OH3O2=2CO24H2O H1452 kJmol1练习T时,N2与H2反应生成NH3,其能量变化如图182()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H2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H2(g)NH3(g)H(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