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析意“辩证法”一、什么叫“自然辩证法”?1、辩证法词意析: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的艺术、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这就是论证或分析命题中的矛盾,以及在谈话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苏格拉底以问答求真知的方法——辩证法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源头 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周易》通过阴和阳两种符号的不同叠加组合,反映万物之间的变化关系,也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古代一个哲学学派“名家”被译成英文时,有时译作“(诡辩家)”,有时译作“(逻辑家)”或“(辩证家)”名家与后三者有些相同,但并非完全相同名家主要讨论“名”、“实”关系问题公孙龙、春秋末年邓析辩证法内蕴的智慧,是有标准、讲正理的智慧,不是那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的狡黠名家”中惠施的科学主义学派“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与小的相对性)“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孔子:“扣其两端而竭焉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他的思维方法是“扣其两端而竭焉主张认识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仔细推敲,穷追不舍,尽量思辨地搞清道理从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科学上常获得惊人的发现和创造,对立思辨和发散式思维的结果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杂家:吕氏春秋《似顺》说: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吕氏春秋•博志》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中:“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淮南子》:“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吕氏春秋·别类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韧,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不韧也,黄所以不为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不韧也又柔则卷,坚则斩剑折且卷,焉得为利剑?”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小结:几对概念:“有”--“非有” “一”--“多” “同”--“异” “无限”--“有限” “动”--“静” “光明”--“黑暗”一个案例:“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议”△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约为公元前504-501年)——辩证法的源头(西方)转化的关系:“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和谐的关系: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不同的音调造成动听的曲调;元音和辅音拼出完整的句子;琴弓和琴弦之间的张驰配合同一的关系:医生治病所用的恶的手段(割、烧等)和善的效果;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上行和下行的道路相对的关系:海水相对于鱼有益相对于人却有害;驴喜欢草料,人却珍重黄金;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在现实中,促成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有不同的偶然因素,如果失却了其中的某一个偶然因素,促成转换的“条件链条”就会断裂,对立面之间就难以相互转换,这样,双方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动地向对立面转化的,我们就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创造条件,促使转化发生:△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辩证法的顶峰其辩证法的轴心是否定辩证法,从费希特(Johanm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那里接受了辩证逻辑的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Fichte’s triadic process of thesis, antithesis and synthesis)的形式他指出,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对前一形式的否定: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它立即又会被更高一级的反题所否定,如此螺旋式地上升,直至达到终极目标。
黑格尔曾评价否定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哲学史演讲录,279)其辩证法思想:1. 批评了牛顿把空间和时间同物质运动割裂开的观点人们决不能指出任何空间是独立不依地存在的空间,相反地,空间总是充实的空间,决不能和充实于其中的东西分离开 “事物本身就是时间性的东西,这样的存在就是它们的客观规定性所以,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2. 批评了那种认为存在着没有物质的运动的唯心论观点既然有运动,那就有某物在运动,而这种持久性的某物就是物质就象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3.他考察了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吸取康德思想(Kant’s antinomies,二律背反),认为吸引和排斥构成物质,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促使行星运动的力量4.“光在自身之外有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无光的东西”;“光只有通过自己的这种界限,才把自己显现出来”;“光本身是不可见的;在纯粹的光里就象在纯粹的暗里一样,我们什么东西也看不到;纯粹的光是黑暗的,就象漆黑的夜色一样5.他指出,在磁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恰恰就其为同一的而言,把自己设定为有差别的;有差别的东西恰恰就其为有差别的而言,把自己设定为同一的。
批评了那种认为同一就是同一、差别就是差别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提出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法思维方式有机体虽然可以从疾病中恢复健康,但因为有机体生来就是有病的,所以在其中隐藏着死亡的必然性,也就是隐藏着解体的必然性生命的活动就在于加速生命的死亡恩格斯评价:“黑格尔的最大功绩是在于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看作一种过程——即永恒的运动、变化、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并企图去揭示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也批评黑格尔说,“在我说来,事情不能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注入于自然界中,而是在于在自然界中找出它们,从自然界里阐发它们《反杜林论》,北京1960年,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的写作背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1873年5月30日,提出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构想1883年3月14日中断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去世20世纪20年代,手稿被发现二、当下“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的含义学科名称必须更改:创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求其历史性和国际性名称的两重意思:自然辩证法是在自然科学的对象世界即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
哲学的一个分支:宗教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法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内容涉及若干研究领域: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细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环境哲学、科学思想史、物理学(史)哲学、数学(史)哲学、生物学(史)哲学、医学(史)哲学、生态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史、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传播学、科学与宗教、中国科技政策、中国近代科学社会史等课程传统三大块:自然观、方法论、科学观国际通用名称:▲明尼苏达(Minnesota)大学1953年、匹兹堡(Pittsburgh)大学1961年等设立科学哲学中心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剑桥(Cambridge)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IU-Bloomington) 1960 年 、 匹玆堡大学等设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HPS”▲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等若干大学设立“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学元勘??科学学??科学研究??)▲有些大学依旧保留在哲学系里,比如MIT,CMU。
国内发展情况:198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于光远任理事长,周培源、卢嘉锡、钱三强、钱学森任副理事长主要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The Chinese Society for Dialectics of Nature(Philosophy of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三、中国的科学-人文资源稀缺始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大调整,文科、理科、工科严格分开,重理轻文比如:清华大学,1911年建校,1925年设立国学研究院,有过大师如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金岳霖,吴宓,张奚若,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吴晗,王力;出过钱钟书,曹禺,季羡林等学生几十年文理严格分科造成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无人问津80年代兴起“潜科学”、“科学学”、“人才学”、“创造学”等,老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突变论、协同学),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到90年代的STS、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生命伦理、环境保护,西方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等。
当前学科的交叉性,SLOMAN对科学的哲学反思进行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吴国盛从萨顿(George Sarton,1888.8.31-1956.3.22)开始ISIS在哈佛第一次开设科学史课斯诺(C.P.Snow,1905-)Snow 1959年在Cambridge University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是“两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