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638925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这儿交流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法。感谢新房乡教管中心、以角民族小学、以及“杨兴文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的交流平台。下面我就今天的两堂生动的课例,把我的一些所得、所想与大家实行交流探讨。 但值得推敲的词句很多。人物心理活动复杂,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少有经历生离死别的情感经验。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看到两位老师能够长文短读、删繁就简,紧抓“了不起”这个系列的词语,以及怎样了不起的父亲和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作为主线组织课堂,为我们体现了两堂精彩而充满灵动的课堂。对于这两堂课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简单生动,扎

2、实有效。真正体现了崔峦 先生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彭敏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温暖。从你对学生关怀的小细节,我感受到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对于课文,能感受到彭老师实行了深度的解读,教学过程也实行了精心的设计。课开始,从你的用图片导入,给学生创设情景,到你紧抓课文重点句段的解析,如:父亲冲进废墟时描写父亲挖掘的时间罗列的表达效果,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等实行了深度解析,无不体现了你设计的精心。在教学过程中从你放手让学生寻找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让学生说自己的感悟:看到你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其次彭老师重视“读”这个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教学过

3、程中彭老师的教学方式多样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通过读来感受父亲的伤心绝望,通过读来感受儿子内心的那份对父亲的信任等。分角度多层次的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文中父亲那深刻的爱。并且在教学中,注重描写方法的点拨,提示学生学习文本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即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这个细节描写。从而使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得以夯实。而姜老师的课堂充满灵动。我看到人文教育与工具语文的无痕迹的融合。我感觉你的课堂就如同你的人、你的名字一样美丽而灵动。我想能成为姜老师的学生真是幸福,今天我有幸感受到了这种幸福。姜老师不但是驾驭课堂的高手,还是研读文本的高手。能将繁长的文本读薄,将文本的重点

4、教学内容锁定在“一个场景,一个形象,一句话”上,而你的“高”不但体现在你能将文本读薄。更高是你能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句段读厚。引领学生透过重点句段文字去感悟文本背后所蕴含深厚的情感以及父亲、儿子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 课堂无处不体现姜老师的教育智慧。你教学中的那一个个小细节,如:让学生和你写课题;做笔记适时提醒还要做批注,写感悟;提醒要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这些细致的学习习惯。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有这些细节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以一点点的积累,一步步的提升。姜老师注重读,读的形式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不一样。如:开课让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关部分,给了学生 充分亲近文本的机会,并有明确的目标

5、,让学生有的放矢。而我眼前一亮的是对一个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个文段的研究,姜老师把机会放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怎样读才好。学生读出了时间的漫长。就是一句话,通过不同学生的读、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获得了当时的情感经验,增强对文本的感悟。 对于文中父亲的形象,引导学生去探究,巧妙地引导想象:当我吃饭睡觉时,父亲还在干什么?父亲衣服沾满血迹,去联想父亲用双手去挖掘的艰辛。让学生更深的去感悟深沉的父爱、坚定的父爱。对于文本中反复三次出现的“无论发生什么,我终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具有举足轻重的句子,则是层层深入引导感受这句话背后所蕴含深刻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6、,更是父亲心中的信念。同时儿子为什么也有这样了不起的表现,也来源于父亲对自己许下的诺言。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父亲这份深沉、坚定的父爱,更感受到他们与其他父子的与众不同。我还注重到两位的作业布置充满着人文关怀,以及将文本拓展延伸,把文本作为一个桥梁 ,将学生引入经典阅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两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欣赏这样精彩的课。但是,今天的两堂课我也有一些不同于两位老师的思考,想与各位老师探讨。姜老师对重点句段的研读, 披文入情。如此的教学让我充满期待,我看到了学生读出时间的漫长。其实此处我还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不同感悟的朗读,如:能够读出父亲的焦急,朗读时语速就会越

7、来越快。比如说:独当父亲疲惫不堪。朗读时语速就会越来越轻,越来越弱。如果此处再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文本的感悟,这样的精彩就会表现。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感受了这位父亲深沉的父爱,来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其实父亲的“了不起”不但仅是体现在深沉的父爱,更体现在与其它父亲不同-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其他的父母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女吗?只是他们没有文中父亲的这份信念。俗话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儿子之所以能够在漆黑的废墟下坚持并且乐观的面对,无不是受到父亲长期的耳濡目染,父亲这样的信念也融入了儿子的血液。所以我关注到文本中“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管发生什么,我总跟你在一起!”中的那个常字。教学中教师是不是也可以做适当点拨。我想阅读教学就是课堂建构的过程,课堂呈现的就是师生的价值观。课前的预习往往是粗线条,而课堂生成往往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生成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看到两位老师就是这样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巧妙点拨,组织教学的。总之,相同课题、不同风格的两堂课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精彩。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简单扎实、有效的好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