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638595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 一、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民无缘分享工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成果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农民只有劳动、国家赋予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劳动所得农产品的权利,无缘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一是就业制度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就业只能当农民,要获得在工、商业的就业权利,要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只能通过“农转非”方式实现。在现有体制下,农民虽然可以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因此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土地制度的不公平。在我国现存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土地政策,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两者之间存

2、在巨额的价差,国家通过土地征用制度,实现土地性质的转换,获取巨额价差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三是农民物权的不公正。改革开放后,建立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宅基地使用权只能使用和继承,不能交易,农民的房屋只能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资产被沉淀下来,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产生不了效益,难以体现价值.四是农产品价格的低迷化.我县城镇化水平低,农产品是“生之者众,用之者寡,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统筹农业生产、协调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 (二)农民在国民经济再分配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国民经济再分配过程中,财政、税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加剧了“三农”问题。取消

3、农业税前,一方按收入、一方按成本计税,城市居民按工资性收入纳税,而农民依据耕地面积计税并承担“三提五统”费用。城市教育国家办由公共财政出钱,农村教育人民办要农民出钱。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由财政出资,农村则是农民集资。 (三)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走的是以工哺农道路,经济增长方式属投资带动型,主要依靠农业获取工业发展原始积累,通过国家和国营企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国家调整投资与消费、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积极扩大出口,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采取投资、消费、出口并重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以

4、国际消费为依托,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脱离国内消费而实现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的消费,但需要农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忽视农业的发展,经济制度阻碍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公共财政政策忽略农村建设,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难”的局面。 二、我县推进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体制

5、机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全面开放、全民创业、全民致富。 (二)总体原则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统筹,坚持用平等、发展、开放、和谐的理念引领城乡统筹,坚持用体制机制创新来设计城乡统筹,坚持用利益调节来实施城乡统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推进城乡统筹。 (三)基本思路 总体上按照“夯基础、强工业、活三产、兴科教”的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城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基本思路是: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为突破口,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建立

6、“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为重点,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户籍改革为契机,逐步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副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为载体,推动农民分工专业化,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以改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第2页 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为手段,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型社区,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预期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由0x

7、x年的19。提高到24,非农产业比重由20xx年的394提高到7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年的365元提高到4200元. 三、我县推进城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四建四促为推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即:工业建园区,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农业建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城市建XX县区,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农村建新村,促进城乡和谐统一。落实“新村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拓展城镇化”的工作措施:在工业上,以打造“西部纺织城”为重点,落实“四抓四促措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农业上,坚持把“大调结构、调大结构”思路贯穿于发展现代农业始终,着力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结构调优,产业调强,产业链调长

8、。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蚕桑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户办增收工程”为重点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建设上,按照“三区统筹、三片互动”思路抓好县城发展,推进城镇化。 (二)坚持“六个统筹”,探索城乡协调对称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 从县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把规划覆盖到农村,切实解决城乡之间规划分割的问题,使城市和农村规划无缝对接,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

9、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协调对称的规划格局,包括产业布局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专项规划。形成包括县城为中心,乡镇,社区(居民点)在内的三级结构布局。逐步将现有农村行政村,建设成为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居民点). 2。统筹城乡建设 一是加快县城建设。X县区、旧X县区、工业园区三区统筹,县城面积增加到。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万人.二是加快小集镇建设。加快小集镇建设,提高乡镇工业化程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

10、建设.在城乡同步推进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卫生硬件建设,着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实现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并行、城乡卫生基础网络并轨、城乡卫生资源联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对称发展;实施交通“两网”(城乡道路网、城乡客运网)工程,农村社区(居民点)之间实现客运公交化;加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改造供电设施,统筹城乡通讯、邮政等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 3.统筹城乡经营 农民集中居住区由物业公司实施社区化管理,引导农民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居家、经商、办企

11、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经营好城市土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挥资产效益,吸引农户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搞好乡镇经济发展布局和建设,以区域性集镇为依托,充分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拓展空间。重点抓好X等乡镇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优质水果、水产、莲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抓好X等15个乡镇蚕桑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抓好等乡镇的无公害优质生猪基地建设,抓好等乡镇的优质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抓好X等6个乡镇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5.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发

12、展理念,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建立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读生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对称发展。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6.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建设丘陵地区生态示XX县区的要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县城发展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县城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环卫等市政工程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百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 (三)加快产业聚集,培育城乡发展的新支撑 一是

13、坚持“工业强县”.突出工业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园区为载体,以农业主导产业为依托,围绕“基础配套、政策配套、机制配套、环境配套”四个配套,培育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加速打造西部棉纺织工业基地。围绕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搞好配套生产,延伸产业链,增强农村工业发展实力,促进城乡互动共融发展,使工业经济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生态富民”。以生态园区为载体,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三是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到农村开展连锁经营,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促进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生态住宅等相关产业蓬

14、勃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快速提升. (四)实施“四大工程”,打造失地农民富民安民新载体 一是实施“安居工程”,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所.根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按照城市居住社区规划标准,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的数量、空间布局以及建设时间,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二是实施“保障工程”,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按照建立城乡“低保”满覆盖、医疗保险全参与、社会援助春常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村社保”,继续完善“农村医保,全面实施“农村低保。三是实施“素质工程”,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技。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对接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培训意愿对农民开展技能、转岗和适应

15、性培训,使适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民“壮有所为”。四是实施“乐业工程”,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坚持以产业促就业,注重“新居工程”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四规联动”,把最有利的位置和空间留给集中居住区建设市场、商业设施和其他三产业设施,用于解决农民集中后的就业问题。通过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为重点,从发展理念、经营形式、产业体系、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农民培养等方面突破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以整村推进户办增收工程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农业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持续发展活力。二是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畜牧蚕桑产业,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经济作物,调整粮经结构;加快农业基地建设,调整区域经济结构.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转型。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突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地位;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种养业场、公司、业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收益。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提高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