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631852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年06月嘉庚复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14(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嘉庚)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哲学基本派别是:唯

2、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4、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将运动归结为意识(或心)的属性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5、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3、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7、辩证法的形态有: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一、矛盾普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个

4、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二、矛盾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由个性抽象而来。其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中国特色(个性)社会主义(共性)11、质量互变规律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5、、幅度、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使要掌握适度原则。区别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在于这种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和界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循序渐进、防微杜渐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与道路。辩证的否定观实质就是“扬弃”,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13、意识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

6、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路

7、线3、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即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其一,直接性,其二,具体形象性。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通过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4、认识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

8、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即实践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有条件的、有限性C.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渗透相互包含。b.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c.反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7、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

9、特点(即直接现实性)决定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其表现是: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历史上1750-1850的德意志在某些思想、文化艺术领域超过了经济发达的英、法。第二,社会意识诸形式相互影响,在各自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

10、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起阻碍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两部分构成。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规定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

11、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

12、度。7、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科学技术比喻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的建设性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但造成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的原因,是某些国家的社会制度。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群众观点具体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3、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原始积累的含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

14、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要获取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它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7、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8、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它们都延长了工人

15、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都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是价值增殖的过程,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2、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来说,是因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