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63146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培养学习体会 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好坏,是检验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具体体现.因此,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在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虽谈不上颇有感悟,但也多少领略到它的重要,尤其是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现将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略谈一二。 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当讲到光的传播知识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看到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电灯”,有的说“太阳,有的说“蜡烛”,还有的说是“萤

2、火虫(这些都是在以前课本里学过的)。随后,我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这时又有学生补充说:“还有手电筒、闪电、月亮”我接着问:“刚才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有不是发光的物体吗。”有些学生一听有些愕然.我又点拨道:“就是说不是自己本身发的光,而是话还没说完,早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知道了,我认为月亮就不是发光的物体。”我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向纵深:“为什么.把你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他说:“月亮上虽然有光,但不是它自己发的光,而是反射太阳上的光。”“能举例说明吗。”“比如灯光照在镜子上,镜子就把光反射出去。”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言。随后,根据教材中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澄清了学生的认识.为了讲解光的性质,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光源,那么在所有的光源中,光的性质都一样吗。”学生们沉吟片刻,有的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比如说太阳光和手电筒发的光就不一样,太阳发的光是炽热的,而手电筒发的光却是凉的.我又启发学生:“说得对.谁还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马上又有许多学生举手:“蜡烛、日光灯泡发的光都是热的;萤火虫、验钞机发出的光都是凉的.”最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光源有几种不同的光。”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有两种:一种是热光,一种是凉光。”我补充一句:“记住,凉光又叫冷光。”在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这一知识时,曾有学

4、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那么外界景物通过晶状体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可是我们看到的景物为什么却是正立的像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确实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这也正好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幸好,这个问题并未难住我曾记得在一本书上见过于是我对他(其实也是对全体学生)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是动了脑筋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好,接着又向他解释:“曾经有位科学家,他也知道视网膜的像是倒立的.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佩戴了一副凸透镜,结果出人意料,他眼前的景物都成为倒立的了。停了两天后,他看到的景物又慢慢变成正立的图像了.后来,

5、他把凸透镜干脆摘下来,看到的景物又成倒立的了.可是时间不久,眼前的景物又恢复了正常。同学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听了,感到很新奇。片刻,有学生说:“老师,那是不是和人的大脑作怪有关系.”我说:“你说得很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确实是倒立的,可是我们的大脑认为物体都是正立的,于是硬是把视网膜上的图像给颠倒过来了.不是吗.科学家的实验不正好证明了这一点。”还有一名学生,在学习关于凸透镜这一知识时,发现一个新问题。他说:“老师,我把凸透镜对着书上的字看,可以把字扩大;我再把凸透镜远离书的字时,这些字却成了倒立的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当然还有深一层的意思,但是对于学生只能用另一种方法解释。我对他

6、讲:“书中讲凸透镜有几方面的作用。”“有三方面的作用:扩大、聚光和成像。”“你怎么看待你发现的问题。”“啊,老师我知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像激流一样迸发出来。有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发问,在课外也会提出许多教材所未涉及的问题。比如有学生问:“凸透镜能扩大,为什么不能扩大一个角的度数呢。还有的问:“老师,两只凸透镜叠到一块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诸如此类的理解,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会,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或者说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新的知识,教师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愿望。不过,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能让他们自己弄明白的,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教师决不能也决不要去包办。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内心深有感触:只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经过创造性思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结果一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便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新的知识也可在短时间内得以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