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630928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甲炎临床诊疗方案(2011.06.12).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瘿痈(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诊疗方案“瘿痈”(也可称“痛瘿”)以颈前喉结旁结块肿大并明显疼痛为主症。该病患者在发病前数周或数月常先有畏寒、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继而出现颈前喉结旁结块肿大、压痛、疼痛拒按。本病多因感受火热之邪,或情志不遂所致。病位常累及肝、脾、肾。发病初期以热毒壅盛及肝郁化火多见,中期多见阴虚火旺,后期可致脾肾阳虚、气郁痰阻。该病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疾病,常呈自限性。各年龄皆可发病,以20-50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34,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约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5左右。一、诊断参照高等医

2、药院校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和 西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二、治疗本病常见的病因为感受火热之邪,或情志不遂。病理变化为感受火热之邪,热毒壅盛,结于颈前;或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火热互结于颈。进而热毒或火热伤及阴津,又致阴虚火旺,虚热内扰之证。病变日久或延治误治,终致脾肾阳虚;或病久导致气机不畅,肝郁气滞,而致气郁痰阻。根据亚甲炎的临床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分期辨证治疗:发病初期以发热、疼痛为重,颈前肿块初起、触痛明显,治以清热解表、散结止痛;热毒壅盛型及肝郁化火型多见于此期。中期发热渐轻,颈前肿块质硬疼痛,治以滋阴凉血散结、止痛消肿;此期多见阴虚火旺型。发展到病变后期或因

3、失治误治,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以怕冷、浮肿、腹胀等证为主时,治以温肾健脾、散结消肿。或病久导致气机不畅,气郁痰阻,以颈前肿块缩小或消失,疼痛渐轻,伴胁肋不舒,易怒,善太息, 肢体困重,纳差时,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一)中医辨证论治1热毒壅盛: 主症:起病急,发热寒战、颈部肿痛剧烈、触痛明显。兼症:头痛咽痛、肤色微红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辨证分析: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而化热;或热毒直接侵犯颈咽;或热邪郁久,热毒壅盛,灼伤阴液,煎津为痰,热毒痰凝结于颈咽则出现甲状腺肿大疼痛剧烈、咽痛。火热内郁,热毒壅盛则高热寒战、头痛,皮肤色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外感火热之象。治则

4、: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拟银翘散和五味消毒饮加减:蒲公英15 板兰根20 射干10 银花12连翘12 牛蒡子12 元胡12 大青叶15知母10 桔梗12 赤、白芍各12 牛膝12方解: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表;射干、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知母、赤白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元胡辛散温通,止诸痛;牛膝引热下行。加减:高热者,加石膏、山栀、黄芩,以加强清热;大便秘结者,加全瓜篓、玄明粉、大黄,以清热通腑。2肝郁化火: 主症:颈部肿胀疼痛明显、拒按、胸胁胀满、急躁易怒、烦热多汗、手颤、口苦口渴。 兼症:心悸少寐、面部烘热、健忘耳鸣。舌脉象:舌红、苔黄或黄腻、

5、脉弦数。中医辨证分析: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热互结,积于颈部则颈前肿胀、疼痛明显,拒按;痰气壅结,郁而化火,肝火炽盛,热盛津伤,故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烦热多汗、口干口苦。热扰心神,则见心悸不宁、烦躁少寐。热郁生风,故手颤、面部烘热、健忘耳鸣;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为邪热内郁、肝经火旺之征。治则:疏肝解郁,泻火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夏枯草15 柴胡9 栀子9 龙胆草9 黄芩9 白芍12 生地12 浙贝母15丹皮9 郁金9 泽泻12 牛膝12甘草6方解:方中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火;栀子、黄芩清火泄热,以助夏枯草之功;柴胡疏肝解郁,与黄芩共行疏散邪热;生地、白芍滋养阴血,以助阴津

6、之源;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止痛;浙贝养阴清热,消瘿散结;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泽泻为清利之用,汗多津伤者宜减量;牛膝引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随症加减:颈痛较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心悸、多汗、手颤明显者,加炒枣仁、麦冬、煅龙牡、天麻,以滋养心肝, 宁心熄风。 3阴虚火旺:, 主症:发热渐轻,颈前肿块质硬疼痛、盗汗、潮热或低热。兼症:乏力、五心烦热、渴饮。舌脉象:舌体瘦,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中医辨证分析:热毒或火热内盛伤及阴津,致阴液受损,虚热内扰之证。火热煎津为痰,痰热凝结于颈咽则出现发热渐轻,颈前肿块质硬疼痛;阴虚火旺,虚火迫津液外出,则盗汗,潮热或低热

7、,乏力,五心烦热;阴液亏虚,则口渴;舌体瘦,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则:滋阴泻火,散结止痛.方药:一贯煎合消瘰丸方加减:玄参15 麦冬12 枸杞12 黄柏6 知母12 生地15 白芍15 浙贝母15当归10 丹皮9 甘草6方解:方中玄参、麦冬滋阴清热;黄柏、知母清火泄热;浙贝养阴清热,消瘿散结;生地、当归滋养阴血;白芍养血柔肝,以助阴津之源;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4.气郁痰阻: 主症:颈前肿块缩小或消失、质软或韧、疼痛渐轻,胁肋不舒、纳差。兼症:无发热、易怒、善太息、肢体困重。舌脉象:舌体正常,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中医辨证分析:病久导致气机不畅,

8、津液输布失常,形成气郁痰阻,积于颈部发为本病。病程日久,外邪渐去,故颈前肿块缩小或消失,疼痛渐轻;肝郁气滞,则胁肋不舒,易怒,善太息;肝郁乘脾,运化失常,故纳差、 肢体困重;舌体正常,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为气郁痰阻之象。治则: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12、 赤白芍各12、 枳壳10、 香附12、佛手12、 贝母15、 牡蛎15、 玄参15、陈皮12、 薏仁15、 白术15 茯苓15甘草10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调肝;赤芍散瘀止痛;陈皮、枳壳、香附、佛手疏肝理气;贝母、牡蛎、玄参润燥化痰,软坚散结;薏仁、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运湿。5.脾肾阳虚:主症:

9、颈前肿块、质软或硬,颜面或肢体浮肿、腹胀、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眩晕嗜睡。 兼症:少气懒言 、阳痿滑精、妇女闭经。舌脉象: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中医辨证分析:病变日久或延治误治,致脾肾阳虚。阳气亏虚,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内生,阻滞经络,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故颈前肿块;阳虚水泛,则颜面或肢体浮肿;脾肾阳虚,脏腑功能不足,故腹胀、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眩晕嗜睡;肾精亏虚,故健忘耳鸣;阳虚生内寒,则畏寒肢冷;肾阳亏虚,固摄无权则阳痿滑精,妇女闭经;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则:温肾健脾、散结消肿。方药:真武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黄芪20 党参12 附片9 桂枝10茯苓15 白术1

10、5 陈皮12 当归10赤白芍各15 浙贝母15 炮姜6 车前草9 猪苓9 甘草6方解:重用黄芪健脾益气;附子、肉桂、炮姜温肾阳暖下元;猪苓、茯苓、车前草渗湿,利水消肿;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当归、白芍滋养阴血,取阴中求阳之义;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肾之功。赤芍散瘀止痛;浙贝消瘿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二)西医治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病初期即采用中医药为主的治疗,尽量避免西药治疗。1.轻症病例:疼痛难以耐受者,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斯匹林或吲哚美辛(消炎痛)及其他镇痛和镇静剂,症状可迅速缓解。应用时注意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禁忌证,治疗时间在两周以内。2症状较重病例:可

11、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每次15,一天一次(极重者可30/天),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正常 甲状腺功能低下倾向期时,开始减量,疗程4-6周。应用时注意防治糖皮质激素副反应(如:反酸,纳差,上腹不适,乏力,电解质紊乱,高血糖等),如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应停药并积极予以相应处理。3.另有10%亚甲炎患者可能永久性甲状腺机能减低,需终甲状腺制剂身替代治疗。4.病人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一般不需用抗甲状腺激素合成药物治疗。必要时可选用普萘洛尔(心得安)30-60/d;一过性甲减期,病情轻者无须处理,较重者,可酌情选用甲状腺片替代治疗。(三)特色治疗: 1. 在发病初期即采用

12、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根据临床症状,按上述分型进行辨证论治。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2. 栀龙膏或金黄散: 外敷甲状腺肿痛处。3、针灸和耳穴贴敷治疗(1)针刺治疗对于甲状腺肿痛明显者,可采用针刺治疗。取穴作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 in, 每日1 次, 至甲状腺肿痛缓解。大椎: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感冒、头项强痛。操作:斜刺0.51寸。天柱: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侧缘凹陷中。主治:后头疼、肩背腰痛、目赤肿痛 、流泪、热病。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注意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风池

13、: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寐、颈项强痛。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天突: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主治: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操作: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太冲:定位: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口苦。操作:直刺0.50.8寸。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发热恶寒外感证,热病。操作:直刺0.51寸。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

14、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中点。主治:热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瘰疬。操作:直刺0.81.2寸。肝俞: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目疾、胸胁胀痛。操作:斜刺0.50.8寸。膈腧: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潮热盗汗、呃逆。操作:斜刺0.50.8寸。耳穴敷贴治疗埋王不留行籽于神门、肝、肾、心、内分泌等耳穴,用拇指按压至产生酸痛感即可,并嘱患者每日按压数次,每次贴压一侧耳穴,3日后交替。4.可予板蓝根冲剂、贯黄感冒冲剂、抗病毒冲剂、银黄含片等。三、疗效评价 (一)、疾病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1.临床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清FT3、FT4、TSH正常、血沉恢复正常。2.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甲状腺肿痛消失,甲状腺肿减轻I度以上,血清FT3、FT4、TSH及血沉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甲状腺肿痛明显减轻,甲状腺肿减轻I度,血清FT3、FT4、TSH及血沉有所改善。4.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好转,体温仍有波动,甲状腺肿痛无减轻,血清FT3、FT4仍增高或波动性增高,TSH仍降低,血沉仍增高。(二)主要临床证候(见后附表)疗效判定:疗程结束后以减分率判断疗效。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减分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