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30924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戴登云 美学讲义(专业版)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导言:艺术与美学的当代状况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谈到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这句话用来评价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化,仍然最好不过,非常恰切。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剧烈变迁,竟

2、导致:以丑为美、美丑不分(一)、“以丑为美”表现:文学:从启蒙、革命、解放的宏大叙事到个体写作、私密写作、下半身写作到消费式的沉沦先锋艺术:从时代的敏感神经、人性解放的先驱到中产阶级的平庸生活的点缀、艺术消费市场的流通物例:行为艺术家的吃人事件、杀婴事件问题:艺术家究竟想表达什么?日常行为标准、伦理道德判断:例:国内十大荒诞禁令意识形态: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在一个据说是以丑为美、至少是美丑不分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美学?探讨方法:必需终止一切先入为主的道德、审美判断,将此现象放入整个现代历史变迁的背景中,将其视为一个现代性求索的悖论现象或困境来考察,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找到新的拯救之途(二

3、)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它究竟是现代社会内生的一种必然现象?还是人类误入歧途?首先,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其次,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第三、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第四,这些现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现象,应将它放到什么样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去考察?(三)美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的还原:起源的追溯语境的重构:知识谱系的清理先验的还原:问题的呈现意义的重释:新的回答与追问上篇: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处境社会理论的考察第一章、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语境、现实内涵及其内在悖论(一)历史语境(二)自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矛盾态度:人类审美精神

4、的困境不是今天才遭遇的,自现代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切新事物新现象就爱恨参半,喜忧交集。为什么?1、早期现代社会人们对现代性的态度:启蒙运动到19世纪初介绍三位思想家的相关论述:卢梭、黑格尔、马克思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如下一系列变化:宗教衰落、理性高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分化;新生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大革命)的爆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这种社会的剧烈变化和转型造成了这样一种时代氛围:动荡的和狂乱的;精神上迷茫的和混乱的;各种体验可能性的扩张和道德边界以及个人约束

5、的瓦解;自我扩展和自我失调;大街上和心灵中布满幽灵;A、卢梭这种氛围引起了敏锐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警觉和不安,他一方面注意到科学理性精神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变化了的世界和所谓的进步。他深刻地体验到一场社会旋风的到来,大声向同时代激进乐观的人们宣告:欧洲正处于“深渊的边缘”。他认为,人类在其“进步”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论是知识、艺术、精致的生活等,非但没有赋予生活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反而被剥夺了意义。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完全变坏了。”(商务,1978,第5页)“我们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

6、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我们制度的束缚。”(第15页)在卢梭看来,文明的进步和成就不过是幻觉和虚饰。“所有这些财富的惟一作用,是使人们看不到自己的精神空虚。人们之所以栖身社会,之所以逃遁于各色各样的活动和消遣,仅仅是由于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不堪正视自己的形象。”(卡西尔启蒙哲学,山东人民,1988,150151)他认为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理性和智慧并不是人的价值所在,真正重要的是人的道德精神或德性。文明导致了私有制和不平等,侵害了人的自然倾向。因此,为了解

7、决现代性过程中的人性冲突,就必须引入“自然”和“自然状态”的观念,由此恢复人的德性和意义。B、黑格尔(17701831)不同于卢梭,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看法要乐观许多。黑格尔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感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使他看到了“新世界”和“新时代”的曙光,使他成为现代性的启蒙宏大叙事的缔造者。精神现象学:“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地拆除了它旧有的世界结构。只有通过个别的征象才预示着旧世界行将倒塌。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

8、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都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可是这种逐步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是区分古代和现代的标志。这两个原则触及到了现代性的一系列根本矛盾: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在与外在等。黑格尔认为,西方文明中对理性权威的依赖乃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批判性自决。只不过,这种自觉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而是西方经验起源时所隐含着的终极目的的最终实现。C、马克思(18181883)有别于卢梭式的经验描述和黑格尔式的思辨论证,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把握了资本

9、主义现代性,特别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性特征。马克思认为,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尖锐的冲突性:一方面,工业和科学的理性原则进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是过去所无法想象的;另一方面,存在着衰败的征兆,罗马帝国以来的各个时期都笼罩着种种危机和衰落的恐惧。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资本主义深刻的矛盾性: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一种巨大的解放力量,无论是生产力的解放抑或人们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一种巨大的压迫力量,在对无产阶级压迫的同时也撕碎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酷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辨证法就是它的不断革命最终反过来批判和埋葬现代性的基本动因资

10、产阶级,而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正是现代性的新人无产阶级。所以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如是说:“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2、盛期现代社会人们对现代性

11、的态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介绍三位思想家的相关论述:尼采、韦伯、弗洛伊德从整体上看,现代性的早期思考既塑造了“启蒙叙事”和“解放叙事”,同时又注意到现代性本身的矛盾性、暧昧性和内在的冲突性。因此,早期经典理论家对现代性都作出了非常矛盾的反应。这种矛盾性到了现代性发展的第二阶段,有何新的表现与演变呢?按历史学家的见解,现代性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盛期现代性,大致可以划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在这一时期,启蒙现代性及工具理性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专业社会和大众社会渐趋形成。公共领域由兴到衰,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拉开了距离,自主性的美学观成为主导性的观念,在精

12、英倾向的现代主义之外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市场化和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间还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总之,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们向外扩张,走上了殖民主义道路。在文化上,形成了现代主义的文化形态。这些现象引起了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反思和高度关注,其代表人物有尼采、韦伯、弗洛伊德。A、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面对日益理性化的社会进程,尼采一方面对社会的激变大声喝彩,一方面又敏锐地感悟到危险的价值虚无状态。在“重估一切价值” 的口号下,与卢梭的“自然状态”方案近似,他提出了审美的“酒神精神”方案,或者说一种审美的现代性

13、方案。这一方案的实质是:面对现代性,尼采有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从内部颠覆主体中心理性,要么彻底放弃现代性这一计划。他选择了后者,抛弃了修正更新后的理性概念,告别了启蒙的辨证法。尼采告别理性转向艺术,一方面是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继承,一方面是出于对理性的怀疑和拒斥。他求助于作为反理性权威的种种体验,祈望人从认知和目的活动的种种限制中摆脱出来,从有用性和道德的律令中解脱出来。因此,他转向古代神话,转向对酒神精神的崇拜。他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文化误入歧途的开端,而酒神精神是前苏格拉底时代古希腊人理想的审美生存形态。现代萎靡不振文化的荒漠,一旦接触酒神的魔力,将如何突然变化!一阵狂飙席卷一切衰亡、腐朽、

14、残破、凋零的东西,把它们卷入一股腥红的尘雾,如苍鹰一般把它们带到云霄。我们的目光茫然寻找已经消失饿东西,却看到仿佛从金光灿烂的沉没处升起了什么。是的,我的朋友,和我一起信仰酒神生活,信仰悲剧的再生吧!(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8889页。)尼采认为,只有当主体丧失自身,当它避开了时空的实用体验,当它被某种突然的震惊所激活,当它期待着“真正在场的渴望”实现并忘却自身而沉浸在这一时刻时;只有在理性的知行范畴被颠倒,日常生活规范瓦解,习惯的常态性幻象崩溃时只有在这之后,一个不可预见的和令人惊异的世界才可能向人敞开。B、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与尼采敌视启蒙理性的立场不同,韦伯的

15、现代性理论则在相当“中立”、“客观”的立场上解释了现代性和理性之间的密切关系。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路径不同,韦伯主要关注了马克思较少讨论的文化层面。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韦伯发现,现代化进程之所以在西方出现,这跟西方的清教伦理有密切关系。韦伯著名的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率先在印度、中国出现呢?为什么印度、中国的科学、艺术、政治或经济的发展没有走上西方现今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原因在于,印度、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那种清教式的禁欲主义和世俗的理性精神。前者突出节俭和工作伦理,后者提供了对行为的理性考虑和计算的观念。而现代化就是二者的合力。韦伯认为,现代性始于不断深化和扩张的理性化(合理化)过程,它逐渐打破了传统社会统一的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形成了诸多价值领域的分化,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科学的、审美的以及性爱的不同领域遂逐渐区分开来,各自获得了“自身合法化”。专家体系的形成和职业的分工,理性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社会被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统治的事物不断被去魅,世俗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而,理性化或合理化在促进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的同时,也产生了隐蔽的潜在危机。这一危机即合理化将导致工具理性的统治,以至现代生活将变成一个“铁笼”: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人知道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