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30304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梧桐树学校 徐彦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育必

2、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生活,让生活处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大部分虽源于现实生活,但有的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道德形象让学生有望尘莫及之感。因此,我们依据学生良好道德品德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部分教材进行生活性的转化,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如在教学我爱秋天中,我带学生到大自然里,观察秋天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秋天的美丽。有的学生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农民伯伯在收庄稼。”有的说:“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踩上去软绵绵的真舒服。”有的说:“秋天到了,我发现天气转凉了。”还有的说:“秋天是果实

3、累累的季节,园子飘来了香气,到处是一片金黄的海洋,秋天真美啊!”他们知道农民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的艰辛,我顺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惜粮食,不挑吃穿,艰苦奋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二、拓宽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应限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

4、,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比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我班学生杨顺由于受到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班里经常拿别人的东西,自己觉得习以为常而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课堂上我先用他在班里每天给我们生火为例教育其他学生。当杨顺听到我的夸奖时不好意思的对我说:“老师我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保证以后不会再别人的东西了。”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谢佳慧说:“王富玲学习好她不但在学习上帮助刘鹏,在生活中也帮助同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一定认识自我的价值。我在帮助学生总结和回顾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其间的快乐,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方面感受到自己的

5、点滴进步。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体现了“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我们以文本教材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教在公共场所一课后,我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的活动,进行了“文明与我同行”的主题班队活动,要学生收集一些在公共场所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一些思考性和行为训练内容,学生懂得了讲文明、有礼貌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

6、效果,还结合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把活动延伸到社会、家庭,使思想品德教育正真回归生活。b0V2K-Vi l2w=$et&i小学教案课件网z#|tZxh*ycY5d小学教案课件网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当然,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教育,因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体性等特点,生活之中还包括各种消极的成分。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否定学科本来的系统性、科学性,而是在其基础上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气息,使学科更具活力。Code By 1.5167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