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学习.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62997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学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设数学活动 让学生有效学习虎林市第四小学 毛玉杰小学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应是: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新方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学生的学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教师在一堂课的设计上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不同的活动,调动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才能使整堂课有效。创设数学活动,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一、 创设情境探索活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探索学习活动,首先创设科学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情境的选择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性、兴趣性,必须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索欲,增强学习动机。其次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探究的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层层深入,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学生作为探究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实验证实、解读数据并交流成果。最后指导实验,这一环节最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以情境为依托,凭借学具

3、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这一课时,整堂课紧紧围绕“生日蛋糕情境图”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过生日吃蛋糕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开心的事情,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学会本课知识。开课伊始,我先问同学们,你们在过生日时都是怎么过的?同学们会说吃蛋糕,是呀,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它们在过生日时,也和你们一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激发兴趣引入看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想探究什么问题?由学生的问题引入到新课,接下来,让学生去交流体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整节课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情境的选择真正起到了作用,始终贯穿在

4、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较好地实现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不仅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改变了教学模式,实行民主平等的开放式教学。正如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情境探索学习活动,通过将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

5、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二、 设计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创造”知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贯穿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在活动中,对原有的生活经验加以数学化,把原有的知识用于新的情景“创造”新知识。1.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进行的。其过程是:(1)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课前观察篮球架、高压电缆支架等物体中的三角形,激起问题:为什么要用三角形?(2)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使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从经验中分离和提取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加以研讨。2. 把原有的知识用于新的情景,发现新的知识课上,利用原有“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对称轴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得到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重合,所以两底角相等。又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知识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的新知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学生不再仅仅是“听众”和“观众”,而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建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与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