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 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291261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 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 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 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 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 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专家谨慎赞同苏三观点 近日,一位叫苏三的文化学者发出惊人之言: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文明,并非内生。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转载”文明,它的真正源头在中东。 1929年初,广汉三星堆月亮湾,一名叫燕青保的四川农民一锄下去,挖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璀璨时代,三星堆文明得以大见光明。 但是,面对这个奇特的文明,三星堆文化是独立发展的还是外来文化的产物?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三星堆文化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关于三星堆的起源之谜,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近日,一位叫苏三的文化学者发出惊人之言: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文明,并非内生。中华文明实际上是

2、一种“转载”文明,它的真正源头在中东。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主要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中国人是这些犹太人的后裔。 中国文明脱胎于红海文明,而古犹太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苏三炮制的这一惊世骇俗论调已经引起了业界“地震”。 三星堆与中东文物的内在渊源 “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数量明显带有西方文化特征,”苏三开门见山地坦言,三星堆部分文物的“西方”特征,正是她关于三星堆与古中东出土文物之间存在内在渊源猜想的事实证据,“也是提出猜想的由头儿。” 苏三告诉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三星堆出土的大批以青铜器和玉石为主的文物,明显带有“西方特点。正是这些与中国商代并行的3000年前的文物,给苏三的猜想

3、带来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以三星堆出土的半人半兽面具为例,明显为牛的艺术化处理,上面有牛鼻子、牛眼睛和牛耳朵,而古代闪米特人恰有崇拜牛的习惯,尤其是他们的原始宗教有崇拜金牛的传统,这是一种可称为埃皮斯神牛的公牛崇拜,来源于埃及。”苏三分析说,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很可能就是西方,“具体而言,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主体就是红海沿岸的古闪族人,以及沿途的伊朗人和印度人,而三星堆古国很可能就是古代中东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即古犹太人的一支。历史上,古闪米特人曾大规模地迁徙,后经过现在的伊朗、印度等国家及地区,于4000年前左右来到成都平原。” 在考古证据上,三星堆出土的金质王杖与埃及王室

4、常用的王杖也非常相似。“另外,三星堆人和闪族人之一的古以色列人之间还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文化习俗,”苏三认为,在四川以及长江流域有悬棺的丧葬现象,而悬棺丧葬就是犹太文化中最重要的丧葬现象。据考证,许多犹太人的家族墓地就是一个大山洞,而其他家族的棺木不能放进去,并且随葬品放置在棺木的旁边,而棺材通常安放在山洞四周开凿的浅床上,山洞向外敞开。 另外,三星堆出土的几个大型祭祀场所都有摆放石子的习惯,并且这些石子相当于祖先牌位。“如一颗石子代表一人,并且只能是第一代人的石子才可以被放在上边受到崇拜。一旦第一代人的某一人死去,台子上就放入一颗石子,这是一种祭祀或哀悼祖先简单而庄重的方式。”苏三由此推断,有

5、石头崇拜的民族在三星堆文明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个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上只有犹太民族既有悬棺葬俗同时又有石头崇拜的习惯。” 毋庸置疑,苏三考证的三星堆及长江流域文明某些细微的特征,似乎正在推动她“中国文明脱胎于红海文明”的猜想。 文明子宫与文明宫外孕 苏三之所以做出“中国文明脱胎于红海文明”的猜想,除了前面提到的考古证据、风俗信仰等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历史证据。而正是依据这个历史证据,苏三才认为中国人很有可能跟现在的犹太人同源。 “世界公认的文明发源地有四个,即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两河流域在15000年前就已经高度发达了,而古中国的文明在5000

6、年前才发展到鼎盛时期,这是世界所公认的。”苏三给记者开列了一张时间表:在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两河流域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欧贝德文化,而中国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当中国出现三星堆文化的时候,古巴比伦王国已经成立了。 据此,苏分析说:“从文明的发展时间上看,两河流域比我们早1万多年,这就不能排除我们的文明是别人文明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假设。”苏三把这一点称为“文明子宫”与“宫外孕” ,她的理论体系是:全球文明主要发源于今天的北非、阿拉伯半岛以及两河流域,实际上就是俗称的“中东及其附近地区”。苏三把该地域比喻为“文明的子宫”,而处于东方的中华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宫外孕”。 苏认为,人类最早的自然

7、迁徙总是向着东方,其根本动力就是原始的太阳崇拜。起源于中东的人类文明不停地向着东方太阳的方向一路走去,而文明则随着迁徙播撒了一圈。 具体到中国文明,苏三是这样分析的:在所罗门时代,她一共娶了4个妻子、生了12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犹大”的儿子就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但是其余10个儿子却离奇失踪。所以今天的犹太人不能作为古代以色列人的整体代表来看待,其他10个支系中完全有可能有黄种人。 耐人寻味的是,苏三关于三星堆属于古犹太人的猜想,也呼应了此前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的一个观点。据悉,1969年沃尔夫在考证完阿富汗与印度的一些古犹太人遗址后就推测在史学上曾经被认为消失了的一批古犹太人很可能去了中国。 而

8、另外一些关于萨满教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苏三的假说。萨满教是人类产生文字之前就存在的原始宗教,而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它在东北亚的传播路线与苏三猜想的文明传播通道也暗相符合,即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一个“中转地”,特别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是中东文明与美洲之间的惟一“中转地”,并途经东北亚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苏三认为中国人跟犹太人同源。而那些迁徙到中国的古犹太人,“他们就是创造三星堆文明的闪族人,” 苏三认为,这些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主要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而且他们是群体迁徙,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很可能就是由迁徙到中国的闪族人部落形成的,并且这些朝代也很可能与中东母

9、国曾经保持着神秘的联系。而这种关系的动摇出现在东周,中国人彻底摆脱中东的控制是在战国时期。 但是,今天为什么没有看到关于他们的文字记载呢?“在距今大约2000年前的秦代,历史上有过一次著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正好造就了一个文明断代。在这个文明断代中,中华文明的起源永远成了一个谜。”据此,苏三认为,在中国现有史料中,看不到对于中华文明根源的准确记载也是合理的,但这个外来文明的独立特征也由此逐渐衰亡,中国人自己的文字则开始出现了。 留给学术界的争论 尽管关于三星堆文化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学术界,1929年底在我国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它被当成人类起源于亚洲的证据:中

10、国的现代人是由居住在中国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是中国人的祖先。 相对而言,苏三的提法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100多家媒体有相关报道或转载,但几乎是一片批评声,而且被批得一塌糊涂。” “这牵扯到一个考古方法问题。历史学传统的考古方法,是一般用考古典籍加具体考古发现进行研究的。而国外则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考古,比如用神话进行考古在国内不见得就被接受。虽然以猜想姿态出现,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猜想,我一直在用论据说话,只是不同于传统方法而已。当然,我也得承认自己的不足。” 对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巴蜀史专家谭继和认为,科学研究提倡“大胆想像,小心求证”

11、的思想,“苏三在思路上能够跳出中国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把中国文化放到世界文化的视野高度,来分析、观察中国文化或巴蜀文化,看看它的作用、关系和影响,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元浦也评价说,苏三的假说有其值得褒扬的一面,“苏三的假说是一种文化的阐释。历史的典籍、纸上的材料是过去考据学的依据,清代的朴学在这方面曾获得空前绝后的成就。” 金认为:“迄今为止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和民族文化起源的假设或假说都没有穷尽人类对它的认识,一切过往的假说都将等待新的证明与阐释。”而“多样性恰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多样性的背后是对话、交流与融合。” 不过,谭继和还是谨慎地强调:“但是,假说必须还要有一个小

12、心求证的过程,仅仅根据几件文物的相似性,就推断两种文明存在内在渊源,这不具有说服力。如果背离了历史本身的发展,则会出现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段渝教授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有学者对三星堆文明做过类比研究,结果发现“三星堆文明跟苏美尔文明(两河流域南部)有相似的地方”,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证据。 “当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新的学说刚出来时,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质疑和批评,但只要遵循了科学的发展观,能够挖掘到充分的历史证据,就能够重新改写历史。”段说。 而就在记者发稿前夕,一位不便公开身份的历史学者打电话告诉记者说,关于三星堆文化之谜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三星堆文明作为一个异类文明,很可能就是犹太文明,但这还不能说明中国人跟犹太人的渊源,因为三星堆文明曾经在历史上蒸发,至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