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28352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复习范围.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学校群体心理第一节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一、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一)群体的概念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但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那些萍水相逢、偶然聚合的电影观众、街头围观者等,都不能称之为群体。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情感;3.共同的价值规范;4.一定的组织机构(二)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3.大群体和小群体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1.教育功能2.归属功能3.认同功能4.支持功

2、能二、学生班集体(一)班集体的含义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独特性。1.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2.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

3、和心理凝聚性4.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5.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第二节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一、社会助长所谓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如赛跑、歌咏比赛,因有人观看或有啦啦队的助阵,往往比个人独自跑步和唱歌的效果更好些,这称之为“共同行为者效应”。还有一些教师、演员等在观众很多的场合讲课或表演非常成功,而且观众越多,情绪和气氛越热烈,其讲课或表演的效果就越好,这称之为“观众效应”。二、社会惰化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

4、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三、从众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的最好写照。四、服从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

5、,如学生对学校纪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五、群体极化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也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这称为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称为谨慎偏移。六、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

6、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七、竞争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发生竞争,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和荣誉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平均分配,因此就只有通过竞争来分配数量有限的物质和利益。现实生活和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合作相比较,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愿意合作。更多的人试图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我价值,喜欢采用竞争和超越别人的方式与他人发生关系。八、合作所谓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

7、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含义所谓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范围很广,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战友关系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实际上,人际关系的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可以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

8、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三、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舒兹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归纳为三类,以此可看出个体的人际反应特质。1.包容的需求;2.控制的需求;3.情感的需求。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仪表因素2.空间距离因素3.交往频率因素4.相似性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互相吸引,产生亲密感,减少疏远感。相似性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5.互补性因素6.能力因素一个人在能力才干方面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感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交往,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都喜欢聪

9、明能干的人,而不喜欢愚蠢无能的人。一个极其聪明能干的人,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产生自卑感,令人敬而远之,从而降低了吸引力。如果一个英雄或伟人、名人偶然暴露些小缺点,或者遭受一些小挫折,反而会使人更喜欢接近他。7.个性品质因素优良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诚实、正直、真诚、热情、豁达、宽容、善良、机智、幽默、乐于助人等,而为人虚伪、冷漠孤僻、不尊重他人、疑心病重、忌妒性强、固执专横、心胸狭窄等不良品格会严重妨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五、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在学生的童年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到了少年期,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随着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学生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而同

10、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一起评论自己的老师,对于满意的教师表现出亲近,对于不满意的教师表现出疏离或反抗。进入青年初期以后,直到高中毕业之前,学生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关心和信任、友好和平等。同时,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也有了更高的期望。能满足这些要求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六、同学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主要是为了满足直接的可感性强的需要。一般对自己在班级的地位不太关心,与同学的关系也不稳定,人际关系以教师为核心。他们的交往目的不大清晰,情境性强。初中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一是

11、初步分层。二是“小群”丛生,即小型的非正式群体形成较快,尤以女生为多。三是男女有别。四是原则性。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开始趋于稳定、深刻。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准”成人化。二是注意“影响”。高中生开始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因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像初中生那样随便,尤其是选择交往对象时有一定的考虑。三是“哥们义气”。四是男女之间交往增多,异性间的友谊与情感复杂起来。七、学生个体在班级人际关系中的地位类型一个班级建立以后,随着集体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的加深和关系的日益深化,每个同学在班集体人际关系中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也慢慢分化。在一个班级中一般能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人物,即人缘型、嫌弃型和孤独型(中间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