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627929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鲁迅先生》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五教学建议:鲁迅这个名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似乎是遥远而模糊,概念而零散的,入学至今学过的些许篇章或许只能拼凑成“伟大”一词。因而建议如下:1在课前可推荐阅读呐喊自序,鲁迅散文集野草以及搜集一些

2、关于鲁迅人生历程的资料。 2力图通过文本的研读,对字词的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沉浸课文: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1总结课

3、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 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一”“同时” (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一定”“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 “一提

4、议”“必然”“还是”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但”“每封”“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逆流而上,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

5、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 仿佛不顾一切”“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四)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6、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作业: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唐弢锁忆比较两者之不同(描写侧面或写作手法),并落实成文。 七参考资料: 鲁迅自传鲁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

7、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另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

8、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

9、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及编辑的不算外,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鲁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7我好

10、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0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1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2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3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6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遗书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书,只在死中写下了死后的嘱托:“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

11、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评论纪念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

12、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萧红散文前言 萧红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1942年1月23日,她在贫困中病逝于香港。其时,年仅31岁。她的英年早厄,是文坛的重大损失。是黑暗的社会,把这位毕生追求理想,才华过人的女作家吞噬了。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孤寂痛苦的童年,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涯,一再受挫的感情生活,贫困和疾患造成的身心折磨,都使她备受煎熬;萧红又是有幸的:她在文学道路上起步不久便有了知音者,在她奋力攀登之时就得到了新文学旗手鲁迅的亲自提携与

13、栽培,其后左翼文坛对她一直关怀有加,使她的创作在短短的几年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萧红的文学之旅即使从1932年起步时算起,总共也不过短短的9年,但她的成就和影响却使许多在这块园地上辛勤劳作数十年的耕耘者自愧不如。萧红作品的艺术光彩至今熠熠生辉。从这一点来说,她甚至是值得自豪的。 萧红在散文创作方面是特别有才能的。据作家聂绀弩回忆,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是格外看重她的散文的,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见高山仰止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这无疑是从她的创作实际出发而发表的见解。有位研究者说:“萧红的小说写得有散文的韵味,散文就更有散文的风格。

14、”(林非中国现代散文的借鉴与研究,见写作论第13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鲁迅立论的依据或许也如此。 萧红有三本将短篇小说与散文合编在一起的集子。这三本集子是跋涉(哈尔滨五日画报社,1933年10月出版),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1月出版)和牛车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5月出版)。其中,跋涉是她和萧军作品的合集。她单独编印的散文作品也有三种:商市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出版),萧红散文(重庆大时代书局,1940年6月出版)和回忆鲁迅先生(重庆生活书店,1940年7月出版)。此外,还有一些散见于报刊的。本书的第一辑与第二辑以作者集子出版时间的先后为序,第一辑

15、中的作品选自跋涉与商市街,第二辑中的作品选自桥,牛车上,萧红散文与回忆鲁迅先生这四本书;第三辑为作者生前未曾编入集子的作品;第四辑则为书信。上述三本短篇小说和散文合编的作品集,书中的篇章哪些是小说,哪些是散文,对其中某些篇,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分歧的由来自然与萧红的小说具有散文化倾向有关。我们在进行文体界定的时候,曾反复揣摩,力求准确,以尊重作品的实际为基点。 萧红的散文中,有许多是具有自叙传性质的。商市街取材于她与萧军在哈尔滨共同度过的一段极其艰辛困苦的生活。这本集子中的一些散文在陆续发表时就反响热烈,后经鲁迅推荐,收进了巴金主编的文学丛书中。商市街使萧红得以跻身于散文家的行列。自叙传性质并不妨碍商市街同时具有社会风情画的特点。大都会里的贫富悬殊与对立,民众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呼声和对日伪的刻骨仇恨,下层百姓境遇的悲惨,知识分子求职的艰难与谋生的不易,热血青年的忧伤,欢笑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与抉择凡此种种,在作品中都表现得生动而真实。以题材而论,商市街抒写的是个人的悲欢,难能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