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6273015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干部满意度调查调研论文报告汇报 近年来,随着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多,老干部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主动适应老干部队伍的新特点,积极创新老干部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成为当前老干部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结合建党90周年和“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从今年4月份开始,采取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近60个市直单位、12个镇街,共700名离退休干部,进行了老干部满意度调查。通过调研,掌握了基本情况,经过归纳总结和梳理分析,找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我市现有离退

2、休干部4764人。其中,离休干部662人,有本地离休干部550人(机关的离休干部176人,事业单位离休干部228人,企业离休干部146人),异地安置离休干部(包括驻蓬单位)112人;退休干部4102人。实任县处职离退休干部共80人,县处级以上待遇离退休干部192人。近年来,我市把老干部满意作为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使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各项待遇得到较好落实,老干部安享有尊严的晚年。多年来,我市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确保老干部的两项待遇得到全面落实。在政治待遇方面:坚持落实好老干部各项政治待遇,及时向老干

3、部通报工作情况,重要会议、集庆等活动都邀请老干部参加。每逢市领导班子变动,新上任主要领导总是第一时间走访探望老干部代表,向他们送去组织的温暖,并征求老同志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节举办期间,市领导都邀请老干部参加开闭幕式,并安排老领导在贵宾席就坐。在生活待遇方面:“三个机制”制度的有效运转,充分保障了全市离休干部“两费”足额发放、及时报销。凡是上级出台关于老干部生活待遇方面的有关文件,我市及时调查摸底,给予全方面落实。满意度调查中,老干部对两项待遇落实情况满意的达到97%。 (二)亲情服务新措频举,老干部晚年倍感幸福。2008年以来,我市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组发2

4、00810号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了一系列亲情服务新举措,广受老干部好评。一是为老干部送生日祝福。老干部生日当天,工作人员上门送上生日祝福。通过送花,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贺卡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二是制作健康医疗随身卡。卡片记录老干部的基本情况,便于老同志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三是开设老干部服务专线。老干部有问题需要咨询时,只需登录政府门户网站,留言到“网上民声”专栏,工作人员会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四是编印老干部工作简报。报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老干部工作方面的领导讲话、政策规定,让老干部了解当前形势,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三年多

5、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为老干部送去生日鲜花和贺卡4000多人次,制作“健康医疗随身卡”3000多个,老干部工作情况已编印60多期,发放18000余份。此外,2010年6月,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志愿者协会,并在全市80%以上的社区建立了志愿者服务站,把为老干部提供各类服务作为工作内容之一。 (三)活动阵地不断加强,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我市积极拓宽活动场所,创新活动内容,延伸活动触角,提升老干部文体活动的层次和质量,让老干部享有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活动场所“建到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和城区改造有利时机,采取新建、改建、资源共享等方式,积极协调、统筹规划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因地制

6、宜配置必备的文体器械,让老同志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文体活动的乐趣。近年来,全市共投入100多万元,扩大社区活动场所面积近万平方米。其次,活动内容“投老所好”。通过定期发放文体活动问卷调查表,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使活动最大限度地适应老同志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目前,老干部活动内容已由传统的太极拳、书法、门球等形式拓展到10余种,参与率达到70%以上。再次,活动范围“由点及面”。以市区文化广场和农村文化大院为载体开展各类活动,让年高体弱和居住在农村的离退休干部也能定期参加文体活动,并引领社会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其中,影响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目前,全市已确定了40多个老

7、干部活动点,参加活动的人数达上万人。 (四)发挥优势作用,老干部老有所为的意愿得到充分保障。我市离退休干部队伍中有许多身体健康、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和技能特长的老同志,他们都有继续为繁荣富强献计出力的真诚愿望。为此,我市积极引导、搭建平台,为老干部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一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服务于经济建设发展大局。组建了15个参政议政顾问团,引导他们围绕城市规划、整治旅游环境、葡萄酒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调研,建言献策。二是发挥“四扶”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思想扶志、发展扶业、生产扶技、文化扶贫活动,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组建了“矛盾纠纷调解

8、队”、“青少年帮扶队”、“和谐文明倡导队”等队伍,号召老干部义务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多年来,经过有效组织引导,一大批老干部在安享晚年之余,充分享受到了“有为”的乐趣。先后涌现出广场文化活动带头人王富梅、致力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韩余宽、旅游产业顾问蔡玉臻、新农村建设者杨展中等一大批离而不休,退而不舍,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先进老干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过多年有效运转,我市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调研情况看,离上级要求和老干部的需求,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与老干部需求增多的矛盾。部分单位领导对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只要

9、落实好离退休干部待遇就行了,没有从深层次分析把握本部门本单位离退休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对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抚慰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关注、支持的力度不够,无法满足老干部更高层次的需求。二是专业服务管理人员不足与离退休干部人数日益增多的矛盾。随着企业离休干部归主管部门管理以及退休干部人数的日益增加,老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不少单位,尤其是教育、卫生、供销、粮食等系统,需要服务管理的离退休干部人数一下翻了数倍,服务管理压力陡增。由于受人员编制限制,部分单位专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服务技能不足,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只能从面上笼统地对老干部进行服务,无法为老干部提供精神抚慰、居家护理等细致入微的服务。三是服务

10、管理水平整体发展不平衡与老干部强烈归属感的矛盾。由于老干部管理单位的重视程度和实际条件的参差不齐,带来了服务管理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条件好的单位老干部工作抓的相对扎实,活动开展得多样;但在离退休干部较多的大单位以及理顺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关系的主管部门,由于缺乏统筹协调,除待遇落实外,在满足老干部其他需求方面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因而从整体上影响了老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服务重点和存在的问题,对提升老干部满意度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一要强化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宣传老干部的历

11、史功绩,表彰老干部发挥作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工作,让老干部赢得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要积极推进孝德工程建设。把为老干部提供服务管理纳入全市道德工程建设大格局,号召和引导全市人民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要以各级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依托,有针对性地为老同志提供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努力为老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居住环境。 (二)深入挖掘,广开新路,探索老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运作新机制。由于老干部人数众多、居住分散、需求各异,仅仅依靠单位工作人员、家属、社会志愿者,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干部随时随地的需要。可以尝试探索利用各种其他社会资源,灵活处理老干部的各类需求。以购买低偿、微偿优质服务的方法,为老干部提供医疗保健、日常护理、卫生保洁、精神抚慰等服务。以干休所为例,老干部年龄偏大与工作人员较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可通过向社会招聘具有老干部日常护理经验的临时工作人员或者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担负起老干部日常服务管理的职能。 (三)以点带面,形成“旋涡效应”,推动我市离退休干部工作均衡发展。可采取交流经验、实地观摩、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镇街、社区、个人的宣传表彰力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形成各级各部门相互学习借鉴的涡轮效应,从而不断提升老干部满意度,推动全市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