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267210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地图图式符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标准是适应电子地图发展的需要,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电子地图产品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地图符号,保证其制作、显示和用户认知的一致性。本标准是在一系列地形图图式标准、数字地图产品标准、地理信息分类标准和符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地图产品和符号的具体特点制定的。 本标准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空间信息与电子地图标准及网络共享的成果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 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地图编制过程中地理目标符号化分类分层次处理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地理目标与地图符号之间的指代关系,规定

2、了符号体系表的结构,用以保证电子地图符号制作、显示和用户认知的一致性。本标准适用于编制电子地图,其原则方法可以扩展到模拟地图制作。 本标准规定的原则、方法和结构独立于计算机制图的软硬件环境,对符号体系和图形符号的技术实现方法不作具体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符号体系的确立过程是地图语言认知约定的过程,需要继承和发展现有符号体系的合理内容。因此,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

3、准。 GB/T 5791-93 1:5 000、1:10 000地形图图式 GB7929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 12342-9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图式 GB 15944-1995 1:25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 16820-1997 地图学术语 GB/T 17695-1999 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通用符号 GB/T 18317-2001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编码 CH/T 4004-93 省、地、县地图图式 CH/T 4015-2001 地图

4、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 未编号 林业地图图式(林业部1982年制定)参考标准: ISO 19110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ethodology for feature cataloguing(地理信息-要目编目方法)3、术语和定义 31电子地图,electronic map应用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的视屏显示地图(GB/T 16820-1997 7.76)。 32 几何符号类型 geometric symbol type 根据地图符号的几何属性来区分类别,分为点、线、面三种。 33 定名量表,nominal scaling 按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来区分类别的方法,是建立符

5、号体系内容结构的主要指标,是建立附录A和附录C的主要依据。 34 顺序量表,ordinal scaling 按制图对象的数量排序来区分某类数据集合的方法,是建立符号尺寸序列和亮度序列的主要指标。 35 间隔量表,interval scaling 将制图对象按一定的计量单位确定间隔、划分等级的方法。 36基础地理底图,fundamental geography map, base map 反映地表基本地理要素一般特征、可用于承载专题要素的地图。 37 信息密度,information density 相当于模拟地图的载负量概念,电子地图的信息密度显著地低于模拟地图。 38 视觉变量,visual

6、 variables 符号元素的视觉要素,包括大小(size)、色彩(color)、形状(shape)、方向(orientation)、纹理(texture)、亮度(value),用于表现地图要素的质量、数量和位置特征。4、缩略语 P,点状符号,point symbol L,线状符号,line symbol A,面状符号,area symbol5、分类原则与适用性 51根据内容原则,电子地图及其符号分为地形图、基础地理底图和专题地图三类。地形图符号体系遵循原有地形图图式国家标准、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等国家标准。在本标准的以后版本将对之做出修订。 基础地理底图的制图对象分为水系、居民地、交通

7、、管线与垣栅、境界、地形与土质、其它等7个一级类别。符号体系的内容为附录A,采用线分类法。 专题地图包括地质图、地貌图、气候图、水文图、土壤图、植被图、动物图、自然资源图、交通图、社会经济图、生态环境图等类型。信息分类遵循GB/T 18317-2001,符号体系遵循各自领域现有制图规范和图式标准。本标准所附林业地图符号体系属于资料性附录,为林业资源图和林相图符号体系,采用线分类法。 52根据符号几何特征及地理目标分布原则,分为点、线、面三类点状符号指代地理空间上的独立地物,符号大小与地图比例尺无关并具有定位特征。图形符号包括单个图形或多个图形组合。 线状符号指代地理空间上以线状、带状分布的地物

8、,包括简单线状符号或组合线状符号。 面状符号指代地理空间上以面状分布的地物,符号范围与地图比例尺有关。符号包括多种模式的组合填充图元和边界线。 本标准提出几何符号体系的基本图形符号作为附录B,采用线分类法编排。符号的色彩、大小、方向、位置、亮度等参数视为外部变量,由各类制图系统的符号编辑功能实现。 53根据其它原则的符号分类 从指代的地理目标的状态划分为静态(static)与动态(dynamic)符号。 从地理目标符号化的抽象程度划分为几何标志符号(geometric)、象型符号(pictorial)、文字符号(alpha / numeric)。 从地理空间定位的图解方式划分出二维平面(pla

9、in)与三维透视(perspective)符号。 从指代地理目标的定位情况划分为定位符号(location)和说明符号(description)。 统计图表符号(quantitative graph chart)6、基于电子地图模型的符号体系 61 基于第一层面(primary content level)的符号体系构成原则 第一层面内容是地图的主题,应予突出和强化显示。在电子地图分类中可区分为只读型和交互型。只读型基础地理底图第一层面内容的符号体系可直接沿用本标准的附录内容。交互型地理底图的符号体系需要对可点击交互的符号做出显著的增强处理。在基础地理底图单独使用时,处于第一层面的符号内容为水

10、系、居民地、交通、境界、地形和其它地物,首先选择色彩变量对符号内容加以区分,其次使用形状、亮度、大小等变量对符号体系的子集做出区分。 62 基于第二层面(secondary content level)或第三层面的符号体系构成原则 编制专题地图时,基础地理底图内容作为第二层面或者更为次要的层面,符号形状、色彩、方向等变量一般不做改动以保持地图认知的一致性,符号亮度、密度等变量一般做淡化处理,符号大小可以调整,无关的制图要素可不显示。具体编图实践中的符号处理由用户根据原则规定和地图编制指南文件执行。 63符号体系的层次 本标准中以符号类型为基础,对符号体系规定到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的内容,对进一步

11、细化的制图对象分级符号化处理参照有关的地理空间信息分类编码和各类地图图式执行。 64符号体系的感受效果 有机的地图符号体系应建立地图内容的整体感、差异感和立体感,其中的差异感又具体细化为质量差异、数量差异和等级差异。地图符号主要通过颜色、形状、大小来表达地理要素的复杂变化和有机联系,使读者正确地感知。7、符号体系表结构 本标准的符号体系由正文和附录构成。 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规定了基础地理底图符号内容体系。体系表为二维列表,表项依次为符号中文名称、图形符号、基本色调和文字说明。符号中文名称与GB/T 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的内容基本对应,确定一级类为水系、居民地、交通、管线

12、与垣栅、境界、地形与土质、其它等。二级类仍以符号类型为基础确定符号名称。以下层次的符号量化和属性处理由制图用户自行制定。图形符号分为大中比例尺符号与中小比例尺符号两类。符号基本色调延续模拟地图符号色调的认知惯性,以蓝色表示水系,以棕色表示地形,以绿色表示植被。对显示器上不易分离的色调变化进行增强处理。对不易认知的符号做出简要的文字说明。 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它规定了符号几何特征的分类体系,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三个二维表,表项依次是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图形符号、文字说明,罗列出最常用的地图几何符号。 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它规定了林业资源地图符号体系和林相地图符号体系。表项依次为符号一级分类名称、二级分类名称、图形符号、基本色调、文字说明。 为适应地图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更多部门编制电子地图的需要,本标准将在以后版本中进一步增加专题地图符号体系作为新的附录。附录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